-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客家名村——赣县夏府村青砖品字马头墙,大门牌坊造型气势雄伟。黑云母花岗岩石门框,门前置石鼓一对,门额横书“戚氏宗祠”,竖刻“世封为候爵”,意为戚氏族人在汉朝有戚鳃封候,明代有民族英雄戚继光封爵,戚继光的六世祖就是从这里迁往山东登州的。上中下厅堂共有18根红沙岩石的栋柱。验证了唐朝时期十八书生赴长安赶考齐齐高中的千古传说,在此树主干三米处寄生一棵三米高、主根悬吊着地的榕树和一棵四米高的阔叶桉树,三树都长得枝繁叶茂。这棵三树同兜生的树,见者无不称奇,现在已是古村具有爱国爱乡意义的一处景观。聚顺堂,民国九年,孙中山为夏府戚氏整修聚顺堂而题。夏府有个名叫戚翌的名绅,早年参加同盟会,其堂兄戚修祺侨居南洋,富裕且进步,募捐资金支持革命。戚氏兄弟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孙中山以此联答谢戚氏,其中有一脉相传戚继光宗功伟业的意义,同时也是为了鼓励民众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振兴祖国,实现和平盛世。尉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这里保存着600多座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河西片的定南、龙南、全南、寻乌、安远、信丰等县。赣南的客家围屋关西新围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龙南关西新围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和“建筑教科书”。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上犹九狮拜象1龙、9狮、1象、1麒麟、1牌灯和2锣鼓彩亭“九狮拜象”寓意必须尊重、崇敬大自然,上天才会庇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禀乾坤志四方,年深异境犹吾境,任君随处立常纲。身入他乡即故乡。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冠军得主卢扬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古代属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古代属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古代属宁都直隶州)。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榕树象征着客家的兴旺发达。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南迁柱分别由五根石雕艺术柱组成,分别记载了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经历。姓氏方言习俗饮食建筑赣南客家文化的表现一、门榜与姓氏1、昭示本姓氏家族的渊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