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包括岩石的形成、变化及与时间的关系。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精读,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文章脉络。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体会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
对岩石记录时间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文章的重点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使学生系统掌握。
2.自主学习法:安排学生自主默读、精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4.直观演示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视频,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等画面,同时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
2.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却又留下了许多痕迹。在大自然中,有哪些事物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脚步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树木的年轮、化石等。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时间的脚印》,并说明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探讨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陶世龙。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1990年退休。他撰写了许多科普作品,如《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地球的画像》等,引导人们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地质专业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科学原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岩石作为地球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丰富的时间信息,作者通过本文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有趣的科学知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如腐蚀浑浊山麓海枯石烂等,借助工具书理解其读音和含义。
思考文章围绕时间的脚印写了哪些内容,尝试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
进行词语辨析练习,如腐蚀与侵蚀、消逝与消失等,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由时间一去不复返却留下痕迹,提出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疑问,引发读者兴趣。
第二部分(第529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521段):说明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岩石的破坏与生成。
第二层(第2229段):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另一种方式岩石的分层与化石。
第三部分(第3031段):总结全文,强调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呼吁人们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作用,更好地把握现在,迎接未来。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4段)
提问:文章开头从时间一去不复返却留下痕迹写起,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引发读者对时间踪迹的好奇,自然地引出下文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问题,为下文的说明做铺垫。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一层(第521段)
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岩石是如何被破坏和生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冷热变化、流水冲刷、风吹日晒、生物作用等,会逐渐被破坏。岩石被破坏后,其中的一些物质会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经过沉积、压实、胶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我的奇思妙想 教学设计.docx
- 我的家在日喀则教案.docx
- 我的小天地教案.docx
- 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docx
- 我的家在日喀则教案设计.docx
- 我的幸运一天大班绘本阅读教案.docx
- 我的情绪小怪兽活动方案.docx
- 我的情绪我做主教案.docx
- 我的教学反思.docx
- 我的教学感悟.doc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人地协调观+课件.pptx
- 2025年广西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综合思维+课件.pptx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4讲+天气与气候.pptx
- 第5讲+世界的居民课件+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商务星球版).pptx
-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单元 熟悉的数与加减法 1.1.6 认识1-9 第6课时 合与分.ppt
- 2025年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坚持宪法至上.pptx
- 2025年河北省中考一轮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件:崇尚法治精神.pptx
-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课件-2025年吉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pptx
- 精品解析:湖南省娄底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doc
-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教材梳理:第10讲+中国的疆域与人口.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