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优化原料及工艺制度改善熟料性能的实践.docx

优化原料及工艺制度改善熟料性能的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生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出现的问题

(1)矿山石灰石成分波动较大,部分石灰石碱含量高,最高达到0.8%左右,造成熟料碱含量超过限值(≤1.2%)。

(2)熟料标准稠度用水量较高,在27%左右,熟料胶砂经时流动度损失大,水泥施工适应性差,市场反应强烈。

(3)熟料3d抗压强度高,平均值在33MPa,28d抗压强度平均值≤55.4MPa,且波动大,标准偏差达到1.8MPa。

(4)熟料黄心、包心现象较严重。

(5)分解炉炉中温度850℃,分解炉出口温度890℃,分解区温度倒挂严重,烟室结皮严重。

(6)生产过程中,熟料KH值波动大,波动范围在0.86~0.96,经常出现f-CaO含量≥2.0%的现象,f-CaO合格率只有80%,达不到>90%的内控要求。

(7)窑尾烟室负压长期在-350Pa以上,窑内通风阻力大。

(8)熟料热耗高达3?282kJ/kg,标准煤耗在110kg/t,平均实物煤耗在128kg/t,标准煤耗高出同规格生产线约7kg/t。

1.2原因分析

(1)石灰石及页岩碱含量偏高导致熟料碱含量高(最高达1.4%),且硫含量偏低,一般在0.35%左右,硫碱比严重失衡。

碱含量高时,K2O和Na2O会取代CaO与C2S和C3A反应,从而阻止C2S吸收CaO,并促使C3S、C3A分解析出f-CaO,使熟料f-CaO含量增加,导致熟料质量降低。

通常,熟料中碱含量以R2O计应小于1.2%,生产低热水泥或铁标水泥时,碱含量应小于0.6%。

(2)窑内存在较为严重的还原气氛,熟料黄心问题比较严重,窑头燃烧器性能较差,火焰强度偏低,同时分解炉内煤粉燃烧状况较差,造成窑尾温度高,易产生烟室结皮和包心料。

(3)原料预均化管理不善,均化效果较差。

(4)煤粉烘干不足造成水分偏高,在5%左右。

(5)熟料三率值设置不合理,硅酸率过低,铝氧率过高。

2解决措施

2.1原材料控制

1)矿山石灰石均匀搭配

该公司石灰石品质分布不均,不同台段石灰石中碱含量变化较大。不同取点的石灰石化学成分见表1。

表1不同取点石灰石及其他原料化学成分%

为了有效利用石灰石资源、节约成本、改善熟料质量。决定将矿山不同开采面的石灰石进行均匀搭配,控制入堆棚石灰石碱含量小于0.38%、CaO含量≥47%。严格执行石灰石预均化堆场工艺管理规程,充分发挥其均化作用,以期稳定石灰石化学成分。严格控制进厂辅材质量,从而稳定生料成分。经过均化搭配后的综合石灰石化学成分见表1。

2)寻找低碱优质替代原料

该线长期使用页岩作为铝质材料,由于其碱含量高,导致熟料碱含量高,烟室结皮严重,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熟料质量问题。综合考虑配料成本后,决定采用碱含量较低的高岭土来替代页岩,以期控制生料碱含量,从而降低熟料中的碱含量。页岩和高岭土化学分析见表1。

2.2生料配料优化

该线生料配料采用高饱和比、低硅酸率、高铝率配料,生产出的熟料标准稠度用水量较高且28d强度偏低,结合现有的生产条件决定提高硅酸率,降低铝率,有效改善了熟料质量。调整后的生料率值为KH=1.05±0.02,SM=2.75±0.10,IM=1.50±0.10。

2.3系统改造和操作调整

2.3.1煤粉燃烧器及输送系统改造

该线设计熟料热耗3?011kJ/kg,煤粉工业分析见表2。煤粉制备系统布置在窑尾,煤粉计量和输送系统主要设备参数见表3。窑头燃烧器采用SR2-15Y/F三通道煤粉燃烧器,窑尾采用两根单通道管式燃烧器,窑头转子秤型号DRW4.12(14~17t/h),窑尾转子秤型号DRW4.14(20~22t/h)

表2煤粉工业分析

表3煤粉计量和输送系统主要设备参数

该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①风机、电机和送煤管道设计富裕量偏大,电耗偏高。

②料气比偏小,风量配置不合理,入窑炉冷风量偏大,热耗高。

③燃烧器、风机、送煤管道系统工艺不匹配,窑尾输送管道内径D373有点偏大,煤粉易沉积,煤粉输送不稳定,系统温度波动大。

④窑头火焰温度偏低,煤质适应性较差,分解炉煤粉分散效果差,燃烧速度慢。

针对以上问题,将窑头燃烧器更换为双旋流大推力四通道HJGX-530B煤粉燃烧器,提高燃烧器推力和对煤质的适应性,分解炉配置两根单通道多股旋流燃烧器,提高煤粉分散效果和燃烧速度。同时更换窑头、窑尾煤粉输送管道,缩小管道直径,提高料气比降低冷风用量。优化后的系统参数见表3。

2.3.2工艺调整

1)煅烧制度的调整

①严格控制头、尾煤比例在40%~42%∶60%~58%,适当提高头煤比例,严格控制入窑物料分解率在93%±2%左右。

②加强窑内通风和系统风量平衡控制,控制C1氧含量在3%左右,烟室氧含量2%左右,控制系统CO含量尽可能低。

③提高煤磨出口温度至75℃以上,控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外卖人-小何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