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pdf

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审美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文学活动视角谈《少年维特之烦

恼》的审美意义

摘要: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审美不是最终目的,总是力图表

达一定的社会意图,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文章从作家、接受者、研究者这三个审

美视角作为突破口,把握文学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蕴,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关

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文学活动;审美关照;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是人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考察文学活动,

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前提的人的生活中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进行考

察。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

所以文学活动的目的就是正确地把握世界,认识世界,参与改造世界。文学的发

展和变化,源于文学活动与现实人生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文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社

会性。下面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为例浅析文学活动

作为特殊审美意识形态的审美意义。

《维特》是歌德为德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的素材主

要来自歌德在古城威茨拉经历的一段恋情。文字优美,情节感伤,在当时的欧洲,

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震撼了一代又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而且

征服了世界各国的青年男女。我认为仅仅把它看作是维特式的爱情悲剧是远远不

够的,这也大概违背作者创作的初衷,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学活动的的审美视角看

到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涵,从而更进一步地把握文学的真正本质。

一、从作家角度来看,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其

创作体现了歌德对人生的一种审视、感悟和反省。

《维特》直接反映了歌德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可以说小说很大

程度上带有自传色彩。歌德曾说:“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

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非是直接关系到那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

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其作者与人生经验,构成了文学创作必不

[1]

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折射出歌德的心路历程。23岁的歌德刚从大学毕业便奉

父命到威茨拉。歌德刚到达这座小城,便感觉到一股压抑的气氛。那时正是欧洲

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法国的启蒙运动在伏尔泰、卢梭的领导下正如火如荼,

但威茨拉却如一潭死水,守旧势力强大,等级制度森严。这与歌德所具有强烈的

反叛的性格和豁达的思想格格不入。他蔑视帝国现实,每天躺在树丛或草地里沉

浸于古希腊的世界。年轻时歌德住在威茨拉的表姨母家,一次舞会歌德去接一个

名叫夏绿蒂的全城最漂亮而且舞也跳得最好的已经订婚了的小姐。呈现在歌德面

前的便是后来被他原样搬进《维特》的那一幕:一个穿着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

红色蝴蝶结的苗条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弟妹中间分发面包。后世不

知有多少画家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再现了这一场面。歌德看呆了,半天才醒过神

来。在舞会上歌德才知道,夏绿蒂的未婚夫便是自己的同事加斯尼,但这丝毫阻

止不了他追求夏绿蒂的决心。

从舞会结束起歌德深深地爱上了夏绿蒂,夏绿蒂严肃地告诉歌德她爱的是加

斯尼。他在远方的好友迈克尔也承认她很迷人,但他力劝歌德摆脱这种不可能有

结果的单恋,歌德无奈中给他们两人留下一封信后不辞而别。他沿着拉恩河步行

到莱茵河,一个月后才回到法兰克福。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试图将这段经历写

成一首牧歌。正当歌德还没动笔就陷入苦恼之际,加斯尼写信告诉他一个惊人的

消息:他们共同的朋友耶路撒冷半夜在寓所自杀了。歌德在震惊之余看到了他蕴

酿中的作品出现了一线曙光:他立即动身到威茨拉,仔细观察了耶路撒冷自杀的

现场并作了详细的笔记。此时加斯尼和夏绿蒂已经结婚。歌德寻思自杀,永远告

别这个处处和他作对的世界。他想,只要纵身一跳,或是像耶路撒冷那样扣动扳

机……耶路撒冷!歌德胸中的血突然凝固了,他发现自己已经触摸到了那个忧郁

青年的思想脉搏,他的灵魂与耶路撒冷融为一体成为维特。《维特》在一刹那间

诞生了!直到到今天,所有威茨拉居民都以自己的城市是世界上最感人的爱情小

说的背景而自豪。以上正足以说明倘若歌德没有在威茨拉那一段亲身经历,没有

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即18世纪中叶,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经济落后的状态

下,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中世纪的封建陋习残存,封建贵族跋扈,普通市民仍受

着贵族的蔑视和支配,那么,歌德也不能够创作出震撼世界的作品。因此,作为

市民出身的维特,作者思想表达的传声筒,必然在贵族社会受封建势力的压迫与

排挤,没有容身之地。他对人生、爱情、对社会、对事业的彻底失望,从而导致

文档评论(0)

霞光满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