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诗的学习。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过的诗歌知识相关联,通过学习古诗,复习巩固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了解基本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诗的内容。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探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此类内容较为陌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有的学生擅长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古诗,有的则更依赖于逻辑分析。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喜欢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来加深理解,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三首》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古诗中某些字词的理解、诗句意象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领悟。此外,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直接感知,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古诗中的情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的美。
4.通过制作古诗配画或创作现代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词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诗人情感。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
2.学生们打开课本,翻到第一单元第三课,准备学习。
二、新课导入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哪位吗?”
2.学生们积极回答:“《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写的,《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
3.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首诗,感受诗人们的豪情壮志、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三、学习《登鹳雀楼》
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学生跟读,并思考诗句的含义。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目标的追求。
4.学生讨论诗句,分享自己的理解。
5.老师总结:“《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学习《望庐山瀑布》
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学生跟读,并思考诗句的含义。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4.学生讨论诗句,分享自己的理解。
5.老师总结:“《望庐山瀑布》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情怀。”
五、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跟读,并思考诗句的含义。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4.学生讨论诗句,分享自己的理解。
5.老师总结:“《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绘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的闲适情怀。”
六、总结与拓展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3.老师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解释诗句的含义。
4.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5.2 圆周角(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docx
- 第24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17《松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 全国粤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加入文本及图片》教学设计.docx
- 第1课《物联网发展概述》教学设计 赣科版《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docx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上学期第四周《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判读》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 高中地理 第五章 海岸带的开发 第二节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2.docx
- 《四、 自己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x
- 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5 Whose dog is it Part A第二课时教学实录2 人教PEP.docx
- Unit 6 Exploring the Topic-Grammar in Us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