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pdfVIP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南方山区的水利发展与农业生产*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

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

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

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

响。南方山区地形上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西部分布着高山高原,中部山原和盆地交

错,多山地。逐渐过渡到东部的低山丘陵。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历

史上南方山区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大体来说,东南山区比中南、西南山区开发得早,到

宋元时期进入大开发阶段,以塘堰为主的灌溉水利广泛兴修,明清时继续发展,这部分

内容本人已有专文作了论述。①而中南、西南山区虽然开发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开发的

范围有局限,规模也不大,明清时才进入大规模开发期,不仅开发丘陵冈地,高原山地亦

都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同时兴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工程,扩大了水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

的发展。中南、西南山区降水量丰沛,除秦岭山地和云南省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500—

800毫米外,其余地区一般皆在800—1200毫米以上。鄂湘川粤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

富,桂黔滇岩溶山区虽然地表水不多,但地下水蕴藏量大。然由于降水分配不均,加上山

区坡陡流急,溪水易涸易涨,使农业生产常遭干旱洪涝的威胁,故要发展生产就需兴修水

利。然而山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显著,地貌复杂多样,水热条件各异,

致使兴修水利不易。明清时南方山区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和设施利用水资源,发

展农田水利事业。————————————*本文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

课题“明清南方山区开发研究”的论文之一。①本文范围只包括中南、西南山区。

东南山区内容参见拙作《明清东南山区的灌溉水利》一文,载《中国农史》1996年第1

期。一、明清南方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一)湖北丘陵山区和陕南山区湖北东、

西、北三面环山,地貌分属鄂北岗地、鄂东低山丘陵和鄂西山地三部分,中南部为江汉平

原。鄂北岗地和鄂东低山丘陵开发历史悠久,今南漳、宜城一带在秦汉时分别修了长渠和

木渠,引蛮河水灌田,渠道沿途还与陂池相连。此两渠历代皆有维修。唐宋时鄂北和鄂东

开垦加快,塘堰修筑渐多。如崇阳县在唐宋时筑有华陂、石枧陂、白泉陂等。宋代在枣阳

县建平堰,引水渠道跨山涧9处,号称“灌田十万顷”。明清时除维修原有塘堰外,还兴

建了许多小型塘堰。如明前期麻城县有灌溉塘堰1477口①。黄陂县水利亦较发达。顾炎

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称:“按黄以陂名,而河塘陂堰以万计是利灌溉。”万历

《襄阳府志·水利》载全府有陂塘堰湖共1182所,万历时比原额新增168所。该府宜城

县的长渠、木渠明清时多次维修,清光绪时长渠灌田4000顷,木渠灌田3000顷,加上东

西两山水田,总计有水田11000顷,丰收年能收粘稻百万石之多③。湖北中部京山县、钟

祥县、荆门州等明清时大量利用泉水灌溉。京山县位于大洪山山麓地带,泉水丰富。雍正

《湖广通志》卷76称:“京山县地远多山泉,民引泉为机,堰水为业。”还利用温泉灌

溉稻田,“其收数倍”③。钟祥县利用猪龙池等泉水灌溉农田百余顷,县西又有5泉灌田

甚广。荆门州北20里有南泉,灌田千顷④。鄂西山区山大林深,以往开发不够,人烟稀

少,明清时期才有了较多的开发。北部荆襄地区,明前期进入的流民达百万之多,为了加

强管理,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其时开垦荒田达143万亩⑤。清代人口增加更快,嘉庆

年间郧阳府人口比明万历时增加近8倍,荒地继续得到开垦。山农主要种植旱作物,但在

山间平坝和河谷平原也兴修水利,发展水稻。如郧县“近郊多平原,水田产稻颇佳。”以

县西北30里的武阳堰、县北5里的盛水堰最巨,二堰修建年代悠久,历久沦废,明弘治

中知府胡伦主持修复。清康熙十七年又修盛水堰,灌田百余顷⑥。另有横塘堰等十余处,

各堰皆灌溉下种百余石之田⑦。郧西县“山岭之下,多成平坝”,于是在溪水上筑堰引水

灌田。如洪武初在县西北15里筑千工堰,灌田干余亩⑧。清道光时严如煜《三省边防备

览》卷9载郧西县有20多堰,“每堰下种百数十石”,产稻较多。故《三省山内风土杂

识》谓:郧西“居民开成水田,连迁逾陌,故其产谷较胜洶阳、山阳诸邑。”竹溪县“川

原乎旷,溪流潆洄”,清代有官堰等17座,各堰多的灌溉二三百石田,少的亦灌溉数十

石田。水田风景“绝似江乡”,故其米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