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雨污水管网工程BIM标高模拟(规避管线冲突)技术交底
一、编制依据
1.最新规范及标准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23:明确雨污水管道标高允许偏差±10mm,交叉管线净距≥300mm,覆土厚度车行道下≥700mm、非车行道≥300mm。
–《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25:要求BIM模型精度误差≤5mm,LOD等级≥350,包含管道材质、管径、坡度等全参数化信息。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25:规定BIM模型需通过碰撞检测及三维可视化交底,管线冲突整改率100%。
二、技术目标
1.标高精准控制
–实现管道中心线标高偏差≤±5mm,坡度误差≤0.5%(重力流管道坡度≥0.3%)。
–优化检查井、化粪池等节点标高,井底沉泥区高度≥300mm,流槽顶与管顶平齐。
2.管线零冲突
–规避雨污水管与电力、燃气等地下管线冲突,交叉区域净距≥设计值,局部冲突点采用“翻弯”或“降板”处理。
3.施工协同优化
–基于BIM模型生成管线预埋图、沟槽开挖断面图及施工动画,指导机械开挖与人工清底。
三、BIM模型构建与模拟要求
1.模型精细度
–结构模型:包含管道材质(HDPE双壁波纹管、混凝土管)、接口类型(承插式、橡胶圈)、管基结构(120°混凝土基础、砂石垫层)。
–地质模型:集成地下水位、土层分布数据,标注淤泥等不良地质区域,指导降水井布设。
–附属设施:检查井(Φ1000圆形井/600×600方井)、雨水口、跌水井等按图集02S515建模。
2.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垂直分层:电力管廊上置(≥1.5m覆土)、给水管中置、雨污水管下置(重力流优先)。
–交叉避让:压力管避让重力管、小管径避让大管径、临时管避让永久管。
四、施工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
(一)数据整合与碰撞检测
?多专业协同:整合建筑、结构、机电、地质模型,使用Navisworks进行碰撞检测,标注冲突点并生成优化方案(如调整管径、坡度或路径)。
?净高分析:设置“净高检查区域”,自动标注梁下净高<2200mm的冲突点,优化管线翻弯角度(≥45°)。
(二)动态标高调整
?激光放样:导出BIM模型网格坐标(间距≤1m),通过全站仪实时定位管道中心线及标高控制点。
?沟槽开挖:按模型断面分层开挖,机械预留200mm人工清底层,超挖区域采用级配砂石回填夯实(压实度≥95%)。
(三)施工协同管理
?移动端应用:现场扫描二维码调取管线三维模型,比对实际安装偏差并实时修正。
?变更管理:设计变更24小时内更新模型,推送至施工班组并标注变更影响范围。
五、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1.主控项目
–模型与现场标高偏差≤±5mm,管道坡度抽检合格率100%(每50m测3点)。
–交叉管线净距≥设计值,闭水试验合格率100%(按井段分段试验)。
2.一般项目
–检查井位置偏差≤±10mm,井筒垂直度≤1%。
–回填土压实度:管顶500mm内≥90%,500mm以上≥95%。
六、安全与环保措施
1.安全要求
–深基坑(≥3m)支护方案基于BIM地质模型生成,边坡坡度按1:0.67~1:1动态调整。
–高水位区域设置双排井点降水,水位降至槽底0.5m以下。
2.环保控制
–废弃PE膜按HW07类危废回收,HDPE管材边角料破碎后用于路基填筑(回收率≥90%)。
–沟槽开挖土方覆盖防尘网,PM10实时监测≤0.5mg/m3。
七、特殊工况处理
1.不良地质区域:
–淤泥层采用换填碎石(厚度≥300mm)+混凝土底板加强,模型标注处理范围并生成专项方案。
2.既有管线交叉:
–对燃气、电力等管线生成“保护罩”模型,施工时采用人工探挖+钢套管隔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