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2.《石钟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12.《石钟山记》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看完这个视频,你是否对苏轼笔下的石钟山有了些向往呢?在这里,苏轼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悟出了怎样的理趣呢?苏轼,因为性情耿直而多次被贬,但也因为才情而流芳百世、因豁达而走出了他不一样的人生。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他夜游承天寺的畅然(《记承天寺夜游》),领悟了他作为“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夜游赤壁的感叹(《赤壁赋》),对他关于“变”与“不变”的哲理有了些感慨。

石钟山记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①了解苏轼及本文的创作背景。②掌握课文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③理解文章含义,欣赏环境描写,理清行文脉络,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④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题目解读石钟山记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地的知州,官至礼部尚书。又曾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北还后的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了解作者人生坎坷起起伏伏去过杭州到过海南三起三落一贬再贬

了解作者深情时他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孤独时他说“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清醒时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坎坷时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时他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

诗词文书画徒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宋四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全能苏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长天一月空。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疏通文意qìnglǐlìfúhánhukēng《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疏通文意:第1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焉:兼词,于此。下:n.→状,向下。鼓:n.→v.,振动。击,拍。大。以:把。省略句省略句使动,使……鸣(发出声音)。即使。

疏通文意:第1段《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疏通文意:第1段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状语后置定语后置n.→v.命名同“含糊”,重浊而模糊。表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