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员工心理契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的、内隐的、不具有书面协议的期望,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从狭义上来讲,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以自己和组织的关系为前提,以承诺和感知为基础,在形成的对自己所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信念。
1.国外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组织心理学家ChrisArgyris(1960)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在《理解组织行为》这本书中提出的,他用心理契约来探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联和纽带,并指出处于不同层级的雇佣关系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学术界对于心理契约这一概念的研究由此展开。
随后,Levinson(1962)通过相关的研究分析将心理契约重新定义为:“在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之间事先约定好的、隐含的、没有进行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是学术意义上对心理契约概念的首次界定。
在这之后,学术界上许多学者都对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以Schein、Kotter等人为代表的学者;第二类是以Rousseau、Robinson、Morrison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这一类人从狭义的角度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被大家称之为Rousseau学派;第三类是以Herriot、Pemberton、Manning和Kidd等人为代表。
Schein(1980)、Kotter(1973)把心理契约定义为一种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内隐约定。Schein(1980)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未明文规定的期望。”这种划分是从广义的角度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使得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研究更加明确具体,并为心理契约在企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反,Rousseau(1989)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Rousseau学派强调的是组织成员对自己与组织之间彼此应当履行的义务的主观理解。Rousseau(1989)认为在心理契约的视角下,组织是抽象的,不能对员工内心的心理契约作出反应,仅仅只是承担了一个提供相应创造环境的角色。主张应从雇员个体这一单一角度进行研究,而不是从雇佣双方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Morrison和Robinson(1994)在Rousseau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心理契约,认为雇员个体的心理契约不一定能被企业所认识到。
Herriot、Manning和Kidd(1997)在实证研究中,用管理者代表组织,对英国各地各行业的184位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契约进行研究得出了12项组织指责和7项雇员责任。研究结果显示了组织与雇员之间在心理契约方面的差异性。
Pemberton与以上三人一样,都认为心理契约有两方面构成,即组织与雇员,因此在对心理契约进行研究的时候既要从组织层面考虑,也要考虑雇员个体本身。
2.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心理契约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于心理契约的研究开始的较晚,在21世纪以后,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关注到心理契约这一主题。并且在研究中更加聚焦于Rousseau学派的狭义定义。
韩明安和李浚源(1990)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契约,体现的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为组织承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以及员工满意度。
张体勤等人(2001)从各方面指明心理契约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只有企业中的管理层真正理解、运用并应用心理契约,这种管理层才能称为优秀的管理层。
陈加州(2003)指出心理契约应当是员工与组织之间通过一定手段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隐的契约,是雇佣双方对彼此所应当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主观约定。
李原(2006)将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心理契约展开研究,探究了我国心理契约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的问题。
曹威麟和陈文江(2007)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不通过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通过心理暗示,是在双方相互知觉内心意愿并认可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心理契约的维度
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很多,并且不稳定且非常复杂,这一特征也会受到技术水平和环境的制约。心理契约的维度主要分二维结构、三维结构和四维结构。但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二维和三维结构。
1.国外研究现状
MacNeil(1985)等人最早提出二维结构的研究,认为这两个维度分别为交易和关系。其中,交易维度更看重物质和金钱,关系维度更看中个人情感需求的交换。
Rousseau(1996)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团队成员心理契约这一维度。随后,ShapiroKessle(2000)根据实证研究又提出培训维度,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便为交易、关系、培训这三大维度。
Rousseau(1995)提出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平衡型心理契约和过渡型心理契约这四维结构。
Leste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企业盈利能力概述综述1600字】.docx
- 2025【壮族民间舞蹈的概述综述1800字】.docx
- 2025【企业房地产战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docx
- 2025【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综述1600字】.docx
- 2025【新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现状2200字】.docx
- 2025【垃圾分类外部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docx
- 2025【员工持股与企业现金股利的关系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300字】.docx
- 2025【乐山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分析综述2200字】.docx
- 2025【壮族民间舞蹈“绣球舞”的艺术价值分析及传承建议综述3200字】.docx
- 2025【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简介及营销策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综述4000字】.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英语辽师大版(一起)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清华版(2012)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第二单元 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8课 通道的应用(一) 一、 认识颜色通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首师大版(2016)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2013)七年级上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浙教版(2012)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清华大学版(2024)A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人教版(三、四年制)第六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必修四教学设计合集.docx
最近下载
- 05G514-4(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 A7 Q345钢).pdf VIP
- 露酒生产基础知识与品评-更改后.ppt
- 2025年中国链条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docx
- (word)MBTI 性格测试.doc VIP
- 202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福建省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财务报表分析和证-券估值 ,第五版 答案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Security Valuation solution SOLUTIONS_MANUAL ,5e.doc
- 202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初赛试题【16省市】含答案.pdf
- 《《婴幼儿配方乳粉及调制乳粉中7种母乳低聚糖的测定》》.pdf VIP
- 《核电厂工程的设计与设计管理》推荐.ppt
- 水池维修改造施工方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