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别董大》教案
谈
送别诗是中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
绵,或凄清,或感伤,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
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粱千年,余音犹在,好象那一幕幕送别的场
景就在昨天。而在众多的送别诗中,《别董大》可谓是独树一帜,一
改送别诗的凄凄惨惨,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出了
多少志士和游子的心声,分别时的豪情壮志千百年来被人们争相传诵。
要让小学生学懂这首诗,需要学生对诗人高适和琴师董大当时的
景况有所了解。高适,盛唐时期一位一心想入仕途报效国家的知识分
子,但屡屡受挫,无人举荐赏识,漂泊多年毫无建树,内心充满郁闷
和不甘;董大,一个七弦古琴的音乐圣手,可生在一个盛行胡乐的时
代,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这两位,是能互相欣赏的是知己。天下没
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这首诗就是在两人都怀才
不遇,董大要离开时高适为董大做的。
运用读(读通、读熟、读出味道),释(借助教师或资料帮助能说
出诗的大概意思),悟(感悟诗的内涵和意境),背(在多次朗读中当
1
堂能背诵),吟(有节奏地朗诵或配上合适的曲调把诗歌唱出来)五
步教学法来进行古诗教学,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尝试和研究的教学方法。
这首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释、背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同学
在很早以前已经会读会背,诗句的意思也能说得出来,但对诗歌的内
涵一时还未能解读到位,故笔者认为该诗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诗
歌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慷慨豪迈)这一难点。这是一首
很特别的送别诗,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可以
从如下几个面进行突破。
一、导入直奔特别
佛学中有人生七大苦之说,这七大苦就是生老病死别离、憎恨、
求不得,离别是人生的大苦之,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
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老师认为它是送别诗中最特别的一首诗,
为什么会特别呢我希望通过学习我们能一起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既有崭新的人生之苦的知识学习,又能直奔特别这
一主题,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渴望大有裨益。)
二、学诗感受特别
让学生探讨两个大问题:
1、分别总是一个断肠的场面,总有千丝万缕的愁绪在心头,这
2
首诗中有愁绪吗诗人和董大此时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
(这是一个初具探究的教学设问。尽可能聆听学生的声音,有的
学生觉得诗中没有愁绪,是对诗歌内涵还未感知。有的学生能从白日
曛,北风,大雁,大雪等景物感受到凄凉,眼前凄凉景正好是作者心
中愁绪的反映,诗人在借景抒情,对诗歌的内涵已经有所感悟。这时
教师可乘机让学生争鸣:有的资料书说是一群大雁,有的说是一只孤
雁,你觉得是一只还是一群他们心里此时在想什么在争鸣中让学生感
受董大的孤单,离别的凄凉,在想象二人心里中感悟二人内心的郁闷
和对前途未卜的惆怅,进而从诗歌的前两句悟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描述的是两个失意人。)
2、在送别诗中,有的是以酒相送,如《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
以歌相送,如《赠汪伦》;有的是以泪相送,如《雨霖霖》,有的是以
柳相送,如《青门柳》,那我们今天的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呢
(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探究话题,既让学生对送别诗有了整
的回顾与感知,又能给学生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空间。到底是以什么
相送,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可做如下点拨: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诗言情,诗言志。本诗吐露的是什么呢让学生小组
探究,教师提供学习支持帮助:(1)根据最后两句推断一下,诗中诗
人对友人说了什么(2)如果把最后两句换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3
阳关无古人。你读一读,觉得诗的内涵有什么变化(3)对董大这样
一个身怀绝艺,却无人赏识的失意人来说,离别之际需要什么如果董
大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学生的假象与朗
读中,学生能悟到朋友情深,亦能悟出惜别时的依依不舍。能悟出知
己就是在对方遭受挫折时给以安慰,失意的时候给以鼓励,相互欣赏,
相互鼓舞。亦能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这样的学习帮助环节,
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