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义县万佛堂石窟所见辽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摘要:辽西走廊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廊道,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发挥着沟通着东北与中原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作用,同时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廊道。北魏时期在义县修筑的石窟寺以及其所留存的珍贵的文化遗存,是多民族融合、汇聚、交往的具体反映和证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中原与东北地区交流往来的见证。文章通过探究义县万佛堂石窟的文化遗产内涵,探讨北魏时期辽西走廊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关系。
关键词:辽西走廊;交往交流交融;义县万佛堂石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1.035
义县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是辽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历史见证。学界当前对义县万佛堂石窟的研究较多,20世纪初期国外学者已经对义县万佛堂石窟有了初步的研究,日本学者松井、关野贞、滨田耕作、村田治郎等人先后对义县万佛堂石窟做过实地的调查和研究。
学界对义县万佛堂石窟的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从义县万佛堂石窟中所遗留文物的内涵,以及其所包含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这样能够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思考。
1义县万佛堂石窟修筑的历史基础
北魏时期,道武帝拓跋珪信奉并推崇佛教,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太武皇帝拓跋焘最初推崇佛法,而后下令灭佛毁佛,佛教在北魏时期的传播一度受到打击。太武帝之后的皇帝都推崇佛法,笃信佛教,佛教文化在北方迅速传播,盛极一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佛教文化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兴盛,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文化盛行,“诸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①体现了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兴盛的程度。辽西走廊上的佛教文化建筑除修建佛塔、佛寺外,石窟寺的建造也是传播佛教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县万佛堂石窟所在的义县地区,在北魏时期归属营州(今朝阳)管辖,义县万佛堂石窟的修筑便正是在营州佛教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开凿的,是佛教文化东传的重要证明。
义县万佛堂石窟位于义县城西北约9千米处的大凌河北岸,即“辽宁省义县城西北十八华里的万佛堂村东山(称为福山)的南侧,大凌河北岸的石崖上”②。北依福山而建,南面大凌河,可谓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义县万佛堂石窟的造像风格、整体特色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相似,是昙曜法师晚年应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诚挚邀请,远赴营州,帮助元景设计开凿的。同时,北魏时期开凿的位于我国最东边的佛教石窟,也是现今留存下来的石窟寺中位置最靠东、最靠北的石窟寺。
2义县万佛堂石窟区位承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1多民族交融历史背景的基础
北朝(439—581),这里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的总称。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一方面,当时北方各民族、东北民族之间长期聚居、杂居,形成杂居交错的社会生活场面,在此过程中不同民族在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甚至认同、思想等方面逐渐融合。另一方面,北方不同民族在不断地迁徙和融合中,逐渐接受南方地区的文化,最终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义县万佛堂石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修筑起来的,并且承担了沟通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促进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2.2辽西走廊促进民族交融的推动力
“辽西”是一个人文地理学的概念③,位于辽宁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三省交界处④,自古以来就是东北和中原的连接部位,历史上便是农耕、游牧和渔猎文明的交错地带。各民族在这条诗书之路上交流往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义县万佛堂石窟背靠福山,南面凌河,开窟立佛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另外,其选址所在地义县,在魏晋时期也占有重要地位,“义县位于辽西走廊中段,北接契丹,西北临库莫奚,东近高句丽。地处交通要道,为中原文化向东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驿站”⑤,是辽西走廊重要的核心地带。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义县万佛堂石窟处于重要的交通要塞,且“自秦汉至南北朝,不仅是汉族集聚的中心,同时也是‘汉蕃’共居之地。当时由于汉蕃不断往来接触,不但佛教在汉族中越来越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兄弟民族中(如后来的蒙古族)也越来越有深远的影响”⑥。人口数量众多,拜佛之风盛行,可见义县是开凿石窟寺的不二选择。魏晋时期的义县由营州所辖(今朝阳)。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义县万佛堂石窟所承载的佛教文化对民族的融合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混战、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需要借助宗教力量进行弥合,是故佛教得以进一步传播,朝野同奉,法雨渐被南北”⑦。义县在辽西走廊上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推动了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速率。
3义县万佛堂石窟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义县万佛堂石窟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东西排列,全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