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果因PPT工作室/guoyinppt佛教与佛教慈善小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宗教体系,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涵这几点: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法印,是指佛法的印章,或者说佛法的特征。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无常”Aniya一词出自《杂阿含经》,是指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杂阿含经》卷第十中说:“一切行无常。”此处的“行”指迁流变化的事物,或因缘造作的事物,即佛教否定事物恒常不变的观念。“无我”,Anatman,意思是说此世界的一切存在与现象,没有一种具有实体。诸法无我指的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实在的自体。涅槃Nirvana字义是出离生灭,出离烦恼,获得解脱,圆满清净。这是佛教信徒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精神状态,安静而神秘。
四谛简单地说就是佛陀关于人生的真理。即苦、集、灭、道。佛教提出的“八正道“,亦即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八种正确途径,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长阿含经》卷第十中说:“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无明、行为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现在世之果;爱、取、有为现在世之因;生、老死为未来世之果。
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从佛祖涅槃后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时期和密教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到公公元前4世纪中叶,为原始佛教阶段;历史上称为和合一味时期。但事实上已萌发了后来分裂的因素。因社会的变迁,佛教内部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佛教徒集结前后发生了第一次分裂,由此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前者以资深长老为主,遵循传统,后者以年轻的僧侣为主,提倡改革。总之,佛教内部的分化越来越大,在公元前3世纪后的400年间,上座部分成12派,大众部分成8派,历史上称为部派佛教时期。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习惯上被成为小乘佛教,即以达到自身解脱并修罗汉果为最高目的。
大乘佛教自1世纪左右形成。在部派佛教的发展中,一部分僧众的生活变得世俗化,并想涉足和干预社会生活,要求深入生活以普渡众生,他们提出上求菩提,下度众生的理念,进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思潮,逐渐汇集成为被称为大乘佛教的教派。所谓大乘佛教是以自利利他并修菩萨行成佛为最终目的。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中的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教混合而形成密教,是为密教之始。
佛教圣地
您最想到的佛教圣地1、印度2、尼泊尔3、泰国4、斯里兰卡5、缅甸6、柬埔寨7、西藏拉萨8、中国佛教名山多选与排序的区别
慈善理念《大智度论》将佛教的慈悲思想分为三个层次: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之“众生缘慈悲”;以观诸法从因缘和合所生,而后起悲悯之心的“法缘慈悲”;观真如平等之理,以无分别心所起的“无缘慈悲”。《大涅般经》认为慈悲有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三种。生缘慈悲是小慈悲,指凡夫之慈悲;法缘慈悲是中慈悲,指悟法无我所引发之慈悲;无缘慈悲是大慈悲,指诸法无我、因缘际合之慈悲。
福田是佛教的一个著名比喻。“田”有生长之意,将大众行善布施撒下利人救济的种子比喻为农民播种于田地,行善者能受诸福就如同农夫有秋收之获。因而“福田”包括佛、僧、父母、师长、受苦受难者及畜生等一切生命形式,布施敬待福田即可滋生、收获福德、福报。不同的佛教经典对福田的划分有所不同,从“二福田”到“八福田”数量不等。如《优婆塞戒经》中将福田划分为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三种;《华严经探玄记》则划分为恩田、敬田、德田、悲田、苦田等五种。《佛说诸德福田经》提出了对信徒而言的“五净德福田”和对世俗大众而言的“七法广施福田”。
慈善实践类型1、弘法型慈善2、救济型慈善3、服务型慈善
当代佛教慈善按项目可分为六类:1、慈善赈灾2、慈善助学3、慈善扶贫4、慈善医疗5、慈善养老6、慈善环保
谢谢观赏WPSOfficeMakePresentationmuchmore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