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压力性损伤定义、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措施、护理操作、伤口处理、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及多学科协作等护理要点.doc

临床压力性损伤定义、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措施、护理操作、伤口处理、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及多学科协作等护理要点.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压力性损伤定义、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措施、护理操作、伤口处理、感染控制、健康教育及多学科协作等护理要点

压力性损伤定义与分期

(一)压力性损伤定义

指皮肤和/或皮下软组织局部出现的损伤,常发生于骨隆突处、医疗器械接触部位或日常用品(如手机、眼镜架)压迫部位,表现为皮肤完整或开放性伤口,可伴随疼痛。

损伤主要由持续或高强度压力、压力叠加剪切力导致,同时受微气候(皮肤湿度、温度)、营养状况、组织灌注、合并症(如糖尿病)及软组织自身耐受性等因素影响。

2025版指南在2019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日常用品压迫”“医疗器械长期接触”的致病作用,强调损伤发生与多因素协同作用的关联。

(二)压力性损伤分期标准

1.1?级压力性损伤:指压不变白红斑

表现:皮肤完整,局部出现按之不褪色的红斑(深肤色人群可能表现为持续深红、褐色或紫色,需结合皮温升高/降低、皮肤硬度变化判断);红斑出现前可能先有按之可褪色的红斑,或局部感觉、温度异常。

2025版补充:若皮肤出现紫色/褐色改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深部组织损伤,需加强监测并避免受压。

2.2?级压力性损伤:部分皮层缺失表现:部分皮层缺损,真皮层暴露,伤口床呈粉红色或红色、湿润,可出现完整或破损的水疱;无皮下脂肪、肉芽组织、腐肉及焦痂暴露,不可用于描述失禁性皮炎、医疗粘性相关皮肤损伤或外伤性伤口。

2025版补充:骨盆周围2级损伤多与微气候不佳、剪切力相关,足跟2级损伤常因剪切力导致,需针对性调整体位(如抬高足跟)和防护措施。

3.3?级压力性损伤:全皮层缺失表现:全层皮层缺损,可观察到皮下脂肪,伤口边缘可能出现卷边;可能存在腐肉、焦痂,或伴随潜行腔洞、隧道伤口(深度因受伤部位脂肪厚度而异,脂肪厚处伤口更深);无筋膜、肌肉、肌腱或骨骼暴露。

2025版补充:若腐肉/焦痂覆盖伤口表面,需先评估痂皮稳定性(干燥、无红肿、无渗液为稳定痂皮),稳定痂皮暂不清创,不稳定痂皮清除后再明确分期。

4.4?级压力性损伤:全程组织缺失表现:全层皮层及组织缺损,可直接观察或触摸到筋膜、肌肉、肌腱或骨骼;伤口常伴随腐肉、焦痂,伤口边缘卷边、潜行腔洞及隧道伤口发生率高,深度因受伤部位组织厚度而异。

2025版补充:与3级损伤相同,需先判断痂皮稳定性,不稳定痂皮清除后再确认分期,避免因表面覆盖物误判损伤深度。

4级压力性损伤

无法分级的压力性损伤表现:全层组织缺损,伤口表面被腐肉(黄色、棕褐色、灰色或黑色)或焦痂(棕褐色、黑色或灰色)完全覆盖;无法确定损伤实际深度,需清除足够的腐肉/焦痂后,再依据剩余组织缺损情况归为3级或4级。

2025版补充:足跟或缺血肢端的稳定痂皮(干燥、附着紧密、无红斑、无波动感)禁止软化或清除,需保持完整以保护深部组织。

无分法级压力性损伤

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

表现:皮肤可完整或破损,局部持续出现深红色、褐色或紫色(深肤色人群可能无明显颜色变化,需通过局部疼痛、皮温异常、皮肤硬度改变识别);若皮肤破损,可观察到黑色伤口床或充血水疱,损伤区域可能快速进展为全层组织缺损,也可能逐渐恢复

2025版补充:损伤由骨与肌肉间持续压力/剪切力导致,早期识别后需立即采取减压措施(如使用泡沫敷料、调整体位),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评估诊断

1.风险评估

依据:2019版指南要求入院后尽早完成风险评估,2025版指南强调基于个体临床情况动态调整。

执行:患者入院2小时内完成Braden量表评估,评分≤12分为极高危、13-14分为高危、15-16分为中危、17-23分为低危;极高危/高危患者每日复评,中危每3日复评,低危每周复评,病情变化(手术、休克、意识改变)时1小时内复评,评估结果同步录入护理记录。

2.皮肤评估

依据:2019版指南明确皮肤评估需覆盖骨隆突处及器械接触部位,2025版指南补充深肤色人群评估要点。

执行:极高危/高危患者、已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每日8:00、16:00、24:00各1次全面皮肤检查;中危患者每日2次(8:00、20:00),低危患者每日1次(8:00)。重点检查骶尾、足跟、肩胛、耳后等骨隆突处及氧气管、监护仪探头、导管等器械接触部位;深肤色人群需结合皮温(升高/降低)、皮肤硬度(变硬/松软)判断,出现持续深红/褐/紫色斑时,2小时内请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会诊。

3.分期诊断

依据:2019版指南明确6期分类(1-4级、无法分级、深部组织损伤),2025版指南细化各分期鉴别要点。

执行:严格参照本细则“压力性损伤分期标准”诊断,诊断后1小时内录入护理记录并上传伤口照片(标注日期、部位、尺寸);无法分级损伤需记录腐肉/痂覆盖范围,稳定痂皮禁止随意清除,每日记录外观变化;深部组织损伤需单独标记,皮肤完整者避免受压,皮肤破损者按对应分期护理。

预防措施

1.体位管理依据:2019版

文档评论(0)

医学资料+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业专业医学资料提供,解决您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