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阅读中选项“张冠李戴”判断技巧.docxVIP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阅读中选项“张冠李戴”判断技巧.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高考古诗阅读中选项“张冠李戴”判断技巧

1.精准定位原文,强化语境比对

锁定对应区域:根据选项内容,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或段落,明确考查对象(如人物、意象、手法)的具体语境。例如选项涉及“颈联情感”,需聚焦诗歌第三联及上下文逻辑。

标注关键信息:圈画选项中的核心词(如人物、时间、情感词),与原文进行逐字比对。例如选项中“诗人因思乡落泪”,需核对原文是否有“思乡”相关的“客愁”“归雁”等关键词。

2.掌握设错规律,规避思维陷阱

警惕跨诗句嫁接:命题者常将不同诗句的内容拼接,形成“张冠李戴”。例如将首联的“秋风”意象与尾联的“思乡”情感强行关联,需注意诗歌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脉络。

区分相似概念:如“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用典”与“对比”等易混淆手法,需根据定义精准判断。例如某选项将“怀旧空吟闻笛赋”(用典)误判为“借景抒情”,需结合手法特征排除。

3.利用辅助信息,提升判断准确性

重视标题与注释:标题中的“送别”“咏史”等提示诗歌主旨,注释中的创作背景(如“贬谪途中”)可帮助锁定情感基调。忽视注释可能导致对“病梅”象征意义的误读(如将《病梅馆记》中“文人画士”错解为“封建帮凶”)。

运用排除法:若某选项存在明显的对象与内容不匹配(如将A的事迹归到B),可优先排除,并结合其他选项反向验证。

4.典型错误选项示例与应对策略

错误类型

示例

解析

应对策略

意象象征错位

《病梅馆记》中“文人画士”指封建统治阶级帮凶

原文中“鬻梅者”才是帮凶,“文人画士”是审美畸形的代表

结合注释分析象征意义,区分直接对象与间接对象

情感主体混淆

《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古树象征友情长青”

诗句仅写环境,未涉及友情,情感主体被强行关联

通过“空复情”等关键词判断情感基调,排除无依据联想

手法判断错误

某选项将“露饱蝉声懒”(实写)归为“虚实结合”

该句为秋日实景描写,无虚写成分

根据“蝉声”“柳意”等具体物象,判断是否存在“虚实”转换

通过以上方法,可有效识别“张冠李戴”错误,提升古诗阅读选择题的正确率。核心在于以原文为依据,以语境为准则,避免脱离文本的主观臆断。

【考题示例】

一、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杜甫。拾遗,杜甫旧职。本篇作于高适任职蜀州刺史之时。

导语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怀友佳作。首联点明时间与思念之情,颔联借景衬愁绪,颈联感慨时光与身世,尾联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与期许。全诗情真意切,用典自然,借人日之景抒思念之怀,尽显高、杜间深厚情谊。

问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风尘”意为“在风尘中老去”,此处“风尘”是作者所历的纷扰仕途、颠沛的宦旅。

B.“龙钟”指潦倒老迈,“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此指身为刺史获得的俸禄。

C.“一卧”句借谢安东山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的典故,写作者早年隐居经历和心中志向。

D.“愧尔”句运用借代手法,以“东西南北人”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错误,“东西南北人”指的是杜甫,杜甫常年漂泊四方,这里是高适表达对到处漂泊的友人的关切与愧疚之情。故选D。??

译文

1.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人日这天题诗寄向成都草堂,遥想故友定在思念故乡。

(注: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古人祈福思亲之日;草堂指杜甫成都居所。)

2.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柳枝初绽新绿不忍观看,梅花盛开满枝徒惹断肠。

(注:春景本应愉悦,却因漂泊异乡触痛愁绪。)

3.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身处边远州郡无法参与国事,心中怀着百重忧虑、千般愁思。

(注:远藩指蜀州,高适时任刺史却远离朝政,忧心时局动荡。)

4.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今年人日只能空自相忆,明年人日又知身在何方?

(注:既叹世事难料,亦暗指安史之乱后中原未平、蜀地不稳的时局。)

5.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曾如谢安隐居东山三十载,岂料携书佩剑终老于宦途风尘。

(注:东山借谢安典故,自嘲壮志未酬;书剑喻文武之才。)

6.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老迈疲弱仍居刺史高位,愧对你这四方漂泊的流离之人。

(注:龙钟指年老体衰;二千石为刺史俸禄;东西南北人指杜甫漂泊生涯。)

赏析

1.创作背景

(1)时间与人物

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初七(人日),时高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