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按要求作文。
在古代,苏轼驾舟观月下赤壁,姚鼐雪中登泰山而望日出,王羲之一众聚兰亭而赏暮春之景。而今,科技进步,我们不出门就可尽观天下美景,亲近自然。
请以“观自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通过古今“观自然”的对比展开,核心在于探讨“亲临自然”与“科技观自然”两种方式的差异与关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古代文人“驾舟观赤壁”“雪中登泰山”“聚兰亭赏暮春”,强调的是亲临自然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观”不仅是视觉的接触,更包含身体的参与、情境的融入——苏轼在江风中感受“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姚鼐在风雪中体会“苍山负雪”的壮阔,王羲之在流觞中感悟“死生亦大矣”的顿悟。此时的自然,是与心灵对话的媒介,观自然即是观内心。
其次,“而今科技进步,不出门可尽观天下美景”,指向间接观自然的便捷性。通过影像、VR等技术,我们能看到南极的冰川、深海的珊瑚、沙漠的星空,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这种“观”拓展了认知的广度,却可能缺失了亲临的温度——没有泰山的寒风刺骨,便难体会“会当凌绝顶”的震撼;未闻兰亭的流泉鸟鸣,便难共鸣“快然自足”的欣然。
更深一层,材料并未否定任何一种“观”,而是启发我们思考:两种方式能否互补?科技让我们看见更广阔的自然,却替代不了亲临的独特体验;亲临的深度感受,也需以对自然整体的认知为背景。正如观过纪录片中的亚马逊雨林,再踏足实地时,会对雨林生态有更立体的理解;而亲身攀登过雪山的人,看雪山影像时,会因记忆中的风雪而触动更深。此外,“观自然”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连接。古代文人在“观”中寻找精神寄托,现代人在科技辅助下探索自然规律,无论方式如何,核心都是通过“观”理解自然、反观自身。关键在于避免两种极端:既不因科技便利而沦为“屏幕后的旁观者”,也不因强调亲临而排斥科技带来的认知突破。
写作时,开头可从古今场景对比切入,描述苏轼驾舟、姚鼐登山的沉浸与现代人对着屏幕“云游”的便捷,引出核心议题:观自然的方式在变,但人与自然的连接需求从未改变。中间分两层展开:先分析“亲临之观”的不可替代性,结合文人佳作中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如王维“明月松间照”的禅意),说明身体在场才能收获的感官与精神共鸣;再谈“科技之观”的价值,以科考团队通过卫星监测冰川变化为例,阐述其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动。进而指出两者的互补:科技拓宽“观”的边界,亲临深化“观”的深度。结尾强调:无论何种方式,“观自然”的终极意义是在认知中学会敬畏,在亲近中获得滋养,让科技成为桥梁而非屏障,让脚步踏响与自然对话的节拍。
立意:
①亲临与科技,共筑观自然之路。
②观自然之形,更要悟自然之魂。
③科技拓视野,亲临养心灵。
【佳作赏析】:观自然
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我们心灵的慰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然的赞美与追求从未停止。苏轼驾舟观月下赤壁,姚鼐雪中登泰山而望日出,王羲之一众聚兰亭而赏暮春之景,无不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如今,科技进步,我们不出门即可尽观天下美景,亲近自然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观自然,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自然对于心灵的重要作用。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揭示了读书与旅行相辅相成的道理。通过观自然,我们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奥秘。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互联网、手机等智能设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观自然资源。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直播等形式,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这种便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自然,感受自然的魅力。然而,过分依赖科技手段观自然,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亲身体验自然的机会,影响我们对自然的真实感悟。
事实上,亲身体验自然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无法通过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的。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聆听鸟语花香,感受微风拂面,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净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愉悦,精神状态也会得到提升。
观自然,还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当我们亲身感受到自然之美时,我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自然的行列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遗产。
当然,在观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我们应时刻保持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总之,观自然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让我们在心灵的旅途中收获满满的喜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走出家门,亲近自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1-2025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语言文字运用汇编含答案.docx
- 2024年10月辽宁省普通高中高一上语文月考试题古诗鉴赏详解:《过山农家顾况》《新晴野望王维》详注+译文+赏析.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模考二元思辩作文题目训练:无用之用.docx
- 2025年高三语文月考作文讲评:于 “攀登” 中探寻人生真谛.docx
- 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春江花月夜》练习巩固(附答案).docx
- 2025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鉴赏统练(对比阅读).docx
-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课内阅读训练50题含答案.docx
- 2025学年第一学期江浙皖高中(县中)发展共同体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古诗鉴赏详解:李觏《南斋咏风》、黄友《咏风》.docx
- 2026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x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与表达效果.docx
- 202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docx
- 2026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热点人物“鸡排哥”:走红过后,流量能否变成“留量”?.docx
- 2026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现代文阅读Ⅱ(散文)B(含明年考察趋势).docx
- 北京市西城区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docx
- 哈六中2026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作文导写:信息时代,守脑如玉.docx
-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江苏省徐州市多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试卷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四川省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