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过客》中的意象书写分析9300字(论文).docxVIP

2025《过客》中的意象书写分析9300字(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客》中的意象书写分析

摘要:象征意义的使用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是鲁迅自我言说的一个特色,体现了鲁迅文学的独特言说方式和思维特点,表达了鲁迅对个体价值以及自我精神困境的思考,但在鲁迅研究中基本处于“缺席”的状态。本文通过呈现鲁迅《过客》中老人、小孩、过客等意象的隐喻性书写图景,结合其创作技巧与叙事功能加以阐释,深入探寻鲁迅在个体性自我意识觉醒后质疑和反抗精神。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创作的诗学与艺术向度,为我们解开鲁迅思想编码提供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质疑精神;《过客》;象征

引言

《野草——过客》是一首散文诗,也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意味极强的短剧,这篇短剧写于1925年3月2日。鲁迅曾经对人说:《过客》一篇,在他脑筋中酝酿了将近十年,这说明它与《野草》中其他某些记录“随时的小感触”的作品不同,它是鲁迅经过长期思索写出来的。这篇短文的这一诗性特征说明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具有多义性,希图从中获得准确的释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这是诗性作品的普遍特性。因此要想理解《过客》这篇散文诗,主要是依靠个人的感悟,他人的解说起到的不过是参考与启发作用而已。

两个作为陪村的人物一个是七十岁的老翁,另一个是约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前者象征一个已经走到生命暮年的过来人。后者象征一个还在用孩童的天真的眼睛看待世界,还不知道人世的丑恶没有经历过幻灭的悲哀,不知道思考人生意义的小女孩,世界在她的眼中是非常美丽的。因此小女孩,过客和老翁分别象征人生的童年,壮年和老年。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疲惫困顿的过客向老翁讨水喝,老翁问了他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但过客他不知自己叫什么,也不知自己从哪来,到哪去: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

对过客来说,他只知道要背对着自己的来路走,这意味着他要背离那个他所不知道而又所从出的后面,因为那是他所“憎恶”的:“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

《过客》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其体裁独具一格。戏剧的主人公是过客,象征着一个面对荒诞和虚无,感受到人生没有意义和目标的理想追求者,跋涉者,人生道路和生命意义的探索者,社会黑暗的反抗者。他约三四十岁,正处在中年,这样的年龄已经经历了青春的幻灭,已经在人世闯荡了一定的岁月,一定已经碰了很多钉子,他“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肋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行走是艰辛的,风暴,远路,寂寞的夜晚,一个人独自承受,过客已经在上下求索中被折磨得很疲惫,显然在此以前他一直是一个失败者,不愿意于停留在一个地方,不愿意放弃,偏要流浪和行走,是他自我折磨,当然确定的道路并不存在,要靠过客自己去探索,鲁迅曾在《故乡》中说到“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了,也便成了路。现代诗剧《过客》内在的核心结构是作者的意念,鲁迅本人的强烈意念取代了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成为结构全文的核心;同时,结合鲁迅创作《野草》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诗剧《过客》的语言形式与象征系统也是独异众人的,《过客》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诗语与剧语的结合;而《过客》的象征系统则体现了鲁迅孤独战士的精神特质,将这一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通过独具一格的意象折射在作品之中。

到目前为止阐释《过客》内涵的文章很多,各自都有自己的见解,歧义多出,彼此之间相差甚远。

一《过客》创作背景

(一)失意:新文化运动退潮

一个奇特的故事。老翁、女孩、过客,西面的从,无止境的走下去。向着西边,向着坟,却不知能否跨过去,但是继续埋头向前,永不停下。《过客》阴郁的文字和灰暗的基调,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处处显露着一种残破和黑暗。一个黑白电影,透着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我们都是这世界的过客,无论停驻,无论前行,到达每个时间的尽头。文章刻画了一位战士,一位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的革命者。

“五四”退潮后,原来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变得冷寂了,鲁迅有一种孤军作战的感觉,“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过客”反映的就是鲁迅此时的心态;也有人认为《过客》歌颂的是“过客”的“勇往直前”,反对“回转去”的“反复辟倒退的精神”,“过客”是一个“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的艺术形象。当然也批评了“过客”这种“孤军作战”的精神,认为这反映了当时的鲁迅还没有把自己的融入革命的潮流中,还处于游离于革命之外的状态,认为鲁迅思想有弱点,“存在有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思想”,等等。许多人不认同这样的分析评论,认为这种把象征性的诗化意象坐实的分析方法不可取,田建民认为“《过客》是鲁迅对现实文化生态的体验和对人生本质的感悟的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21271230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关注原创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