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座谈发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一建军节座谈发言

各位首长、战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坐在一起共度八一建军节,心里特别温暖。作为在地方工作多年的老兵,每次看到军徽闪耀,听到“到”的铿锵应答,总会想起当年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日子,想起那些和战友们并肩守防的岁月。今天不说客套话,就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聊聊这些年我眼里的“军人”,也说说咱地方群众心里的“子弟兵”。

先说说“感动”。去年夏天,我们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城区内涝严重,有个小区被淹成了“孤岛”,300多户居民被困,其中还有20多位独居老人。当时雨大得连救援艇都划不稳,我在现场指挥,亲眼看见某部侦察连的战士们用安全绳绑着自己,一人扛着两箱方便面和饮用水,趟着齐胸深的水往小区里送物资。有个小战士,个子不高,背着老人往冲锋舟上转移时,脚下被钢筋划破了,血混着泥水往下淌,他咬着牙愣是没吭一声,把老人安置好才让卫生员处理伤口。后来听说,这些战士已经连续在一线奋战了72小时,不少人手上磨出了血泡,迷彩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后背全是盐霜。老百姓站在楼上喊“谢谢解放军”,战士们抬头咧嘴笑,说“这是我们应该的”——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人民军队为人民”:不是口号,是用血肉之躯筑成的堤坝,是用肩膀扛起的希望。

再说说“心疼”。前几天,我去慰问驻训归来的某部官兵。营区里,战士们刚完成30公里战术拉练,一个个晒得黝黑,作训靴上沾着泥,帽檐下的皮肤还留着护目镜的白印子。和他们聊天时,有个98年的小伙子说,这次驻训赶上极端高温,地表温度超过50度,装甲车舱内像蒸笼,驾驶员在里面一待就是6小时,下车时作训服能拧出水来。还有位四级军士长,孩子出生时他正在高原执行任务,视频里看着妻子疼得掉眼泪,他攥着对讲机的手直发抖,最后只说了句“老婆,辛苦你了”。后来孩子满周岁,他请了3天假赶回家,结果刚到机场就接到紧急召回命令,连孩子的脸都没看清又上了飞机。那天晚上,我在营区转,看到晾衣场挂着一排作训服,领口和袖口都磨得起了毛边,衣兜里还揣着半块压缩饼干——这哪是衣服?分明是军人的“勋章”。他们也是父母的宝贝、妻子的依靠、孩子的爸爸,可穿上军装,就把“我”字藏起来了,心里装的全是“国”和“家”。

然后想聊聊“骄傲”。这些年,我跑过不少企业、社区,发现一个特别暖的现象:咱们的军人,不仅在军营里是标杆,回到地方也照样是“火种”。去年,我们市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有位叫张建国的同志让我印象深刻。他1998年入伍,在炊事班干了8年,退伍后在社区开了家小餐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带着店里的员工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送热乎饭,一送就是3个月,自己贴了3万多块钱。有人问他图啥,他说:“当年在部队,班长教我‘吃饭先让战友’,现在老百姓需要热饭,我这个老兵不站出来谁站?”还有位女军官,转业后到街道办负责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她把辖区200多名退役军人的家庭情况记在本子上,谁家老人住院、孩子上学有困难,她比人家自己还上心。有次暴雨突至,她担心一位独居的老班长房子漏雨,顶着雨跑了3公里去送雨布,到地方时鞋都跑丢了一只。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军人的底色,不会因为军装的更换而褪色;军人的担当,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

最后想谈谈“责任”。这些年,我们地方党委政府一直把“拥军”当成本职工作在抓。比如,针对军人配偶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去年协调12家国企、事业单位专门设置岗位,帮助47名军属解决了工作;针对军人子女入学,我们实行“优先划片、就近入学”,今年秋季开学前,教育部门提前两个月就把32名军人子女的入学方案落实到位;针对退役士兵就业,我们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订单式”技能培训,去年培训的156人中,142人实现了稳定就业。但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前几天,有位军属跟我聊,说丈夫在边防驻训,她一个人带孩子,老人身体不好,平时连个帮忙搬个重物的人都没有。还有位战士的父亲生病住院,因为部队任务重,他赶不回来,老人在医院里念叨“要是儿子在就好了”。这些小事,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对军人家庭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所以,下一步我们打算做三件事:一是在社区组建“拥军志愿服务队”,每个社区至少安排2名志愿者,专门对接军人家庭的日常需求;二是建立“军人家庭关怀基金”,用于解决突发困难,比如家人重病、意外灾害等;三是推广“军人荣誉墙”进社区、进学校,让军人的奉献被更多人看见,让“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真正成为社会共识。

同志们,军和民,从来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战争年代,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和平时期,军人用肩膀扛起了岁月的静好。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庆祝建军节,不是为了回忆过去的辉煌,而是要把“军民团结”的接力棒牢牢攥在手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打不赢的仗。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