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艾灸 _ 拔罐 _ 刮痧).docxVIP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艾灸 _ 拔罐 _ 刮痧).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艾灸/拔罐/刮痧)

一、总则

(一)制定依据

本流程基于《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023版)》《中医护理质量管理指南(2024)》,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艾灸技术操作专家共识》《拔罐疗法临床应用指南》《刮痧技术规范》及国内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如艾灸对慢性病干预的多中心研究、拔罐负压参数优化研究)制定,涵盖艾灸、拔罐、刮痧三种核心中医护理技术的全流程操作,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中医护理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指导。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级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康复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指导成人及适宜年龄段儿童的艾灸、拔罐、刮痧技术操作,尤其强调特殊人群、复杂病症下的个体化操作与安全防护。

(三)核心原则

辨证施术:结合患者体质、证候类型(如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种类、操作参数与穴位组合。

安全优先:严格把控禁忌症与操作风险,规范用物消毒与操作流程,预防烫伤、感染等不良事件。

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操作强度与时长,初次施术宜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步递增。

整体护理:融合技术操作与情志调护、饮食指导、生活方式干预,强化中医“治未病”理念与整体康复效果。

二、艾灸技术操作流程

(一)技术概述

1.定义与中医机理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中医护理技术。其核心机理包括:

温热效应: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缓解寒凝气滞所致疼痛;

药化效应:艾绒燃烧释放的挥发油(如桉叶素、α-侧柏酮)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经络调节:刺激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如灸关元补元气、灸足三里健脾胃。

2.分类与临床应用

技术类型

特点

适用病症

悬灸

艾条悬空施灸,灵活可控

感冒、颈肩腰腿痛、脾胃虚寒证

温和灸

艾条距皮肤3-5cm,温热持久

慢性病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

雀啄灸

艾条上下移动如雀啄,刺激较强

急性痛证、面瘫恢复期

回旋灸

艾条左右旋转,温热范围广

大面积不适、肌肤麻木

温针灸

针柄插艾绒,针温同步刺激

痹证、关节疼痛、中风后遗症

隔物灸

艾炷与皮肤间垫介质(姜/蒜/盐)

隔姜灸治虚寒腹痛,隔蒜灸治痈肿

(二)用物准备

1.核心用物

艾绒:选用陈艾(3年以上),要求绒细无梗、燃烧均匀、烟少味纯,含绒量≥85%;

灸具:

艾条:纯艾条(直径1.8-2.5cm)、药艾条(含桂枝、干姜等中药),根据部位选择长度(10-20cm);

艾炷:圆锥形(底面直径1-2cm,高1-1.5cm),每壮重量约0.5-1g;

辅助工具:温灸盒(单孔/多孔,适配不同部位)、温灸架(固定艾条用)、镊子、点火器(打火机/火柴);

介质与防护用品:凡士林(润滑皮肤)、防火布(棉质,尺寸30cm×40cm)、灭火罐(内装清水)、无菌纱布、医用酒精(75%)。

2.隔物灸专用材料

隔姜灸:鲜生姜(厚度0.3-0.5cm,直径2-3cm,中间扎孔3-5个);

隔蒜灸:独头大蒜(切片厚度0.2-0.3cm,扎孔4-6个);

隔盐灸:纯净食盐(炒热后备用,用于神阙穴);

隔附子饼灸:附子研末制饼(直径3cm,厚0.8cm,扎孔)。

(三)操作前评估

1.患者评估

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过敏史(尤其艾绒、中药过敏史);

病情与证候:辨证分型(如风寒感冒属风寒束表证,腰痛属肾阳虚证),明确施灸目的;

局部情况:施灸部位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皮疹、感染)、感觉功能(有无麻木、感觉减退);

特殊状态:孕妇需确认孕周,哺乳期确认哺乳时间,婴幼儿需评估配合度,危重患者评估生命体征稳定性。

2.环境评估

空间要求:操作区域宽敞(≥1.5m×1.5m),避免狭窄拥挤;

通风条件:开启排气扇或窗户,保持空气流通(风速≤0.3m/s),避免烟雾积聚;

安全隐患:清除周围易燃物品(纸张、衣物等),检查灭火设备是否完好;

温度湿度:室温保持22-26℃,湿度50%-60%,避免患者受凉。

(四)操作流程(以悬灸为例)

1.体位摆放与定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卧位/坐位),暴露施灸部位,非施灸部位用被子保暖;

穴位定位:采用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确认穴位,如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用指甲轻掐标记;

皮肤准备: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直径5cm范围),待干后涂抹薄层凡士林。

2.艾条准备与点火

取艾条一支,用镊子夹住艾条一端,点火器点燃,待艾条燃烧稳定(火焰均匀,无黑烟);

调试温度:将艾条靠近自己手背测试温度,感觉温热舒适为宜,避免过热。

3.施灸操作

温和灸:

右手持艾条,将燃

文档评论(0)

秋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