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文学概论》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文学本质的表述,最符合“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是()
A.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镜像式反映
B.文学是作家个人情感的随意宣泄
C.文学在审美体验中隐含价值判断
D.文学是语言符号的纯粹形式游戏
2.典型与意境的核心差异在于()
A.典型侧重塑造人物,意境侧重营造氛围
B.典型强调普遍性,意境强调独特性
C.典型属于叙事文学,意境属于抒情文学
D.典型源于现实,意境源于想象
3.灵感与直觉的主要区别在于()
A.灵感具有突发性,直觉具有预成性
B.灵感侧重认知,直觉侧重情感
C.灵感与无意识相关,直觉与理性相关
D.灵感是创作动力,直觉是创作方法
4.下列作品中,最能体现文学语言“内指性”特征的是()
A.《史记·项羽本纪》对垓下之围的描写
B.李白《望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
C.新闻报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转型》
D.数学教材中“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
5.“叙述者比人物知道得少”的叙述视角属于()
A.零聚焦
B.内聚焦
C.外聚焦
D.全知视角
6.“期待视野”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姚斯
B.伊瑟尔
C.伽达默尔
D.韦勒克
7.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的是()
A.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
B.个体消费与群体消费
C.有偿消费与无偿消费
D.即时消费与延迟消费
8.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是()
A.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的统一
B.艺术标准与思想标准的统一
C.形式标准与内容标准的统一
D.创新标准与传统标准的统一
9.“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什克洛夫斯基
B.巴赫金
C.雅各布森
D.普罗普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根本区别在于()
A.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简化
B.艺术真实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
C.艺术真实必须符合历史事实
D.艺术真实不需要逻辑支撑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文学活动四要素
2.艺术真实
3.叙述聚焦
4.期待视野
5.审美意识形态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2.分析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
3.为什么说文学接受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4.举例说明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四、论述题(每题17.5分,共35分)
1.结合具体文本,论述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2.从创作主体、文本特征、接受效果三个维度,谈谈你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审美意识形态论强调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既非机械反映(A),也非纯粹私人情感(B)或形式游戏(D),而是通过审美体验传递价值判断。
2.答案:A
解析:典型(如阿Q)侧重通过个性化人物反映普遍社会本质;意境(如“采菊东篱下”)侧重通过情景交融营造诗意空间,核心差异在表现对象的不同。
3.答案:A
解析:灵感是突发的、不可预期的创作冲动(如郭沫若写《女神》时的“神经性发作”);直觉是对对象的直接把握,可能伴随理性积淀(如王维对自然的瞬间感悟),二者在发生状态上有根本区别。
4.答案:B
解析:内指性指文学语言指向文本内部的自足世界,李白诗句通过“银河”的想象建构诗意空间,不依赖外部事实验证,符合内指性;A为历史叙述(外指),C、D为实用语言(外指)。
5.答案:C
解析:外聚焦视角(如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限制叙述者视角,仅呈现人物外部动作,叙述者所知少于人物;内聚焦(如鲁迅《狂人日记》)以人物视角展开,零聚焦(全知视角)叙述者知晓一切。
6.答案:A
解析: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提出“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接受前已有的审美经验和认知结构;伊瑟尔提出“召唤结构”,伽达默尔讨论“前理解”,韦勒克侧重文学理论体系。
7.答案:A
解析:文学消费既需购买书籍(物质载体),又需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精神体验(审美、认知),二者不可分割,构成二重性。
8.答案:B
解析:文学批评需同时考量作品的思想深度(如对人性、社会的揭示)与艺术水准(如语言、结构、形象塑造),二者统一是基本标准;其他选项或片面或非核心。
9.答案:A
解析: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 八年级上册物理(2024年新教材)教材课后习题-练习与应用(原动手动脑学物理).docx VIP
- 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JGJT231-2021.pdf VIP
- 动物学全套课件.pptx VIP
- 公务礼仪培训.pptx VIP
- (2025年高考真题)2025年全国高考一卷英语真题(原卷版).docx VIP
- Audition实例教程(Audition CC 2019)全套PPT课件.pptx VIP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版).doc VIP
- GA602-2013 干粉灭火器装置.docx VIP
- 初中校园心理剧剧本集合3篇.docx VIP
- 冷库安全操作规程.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