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带拼音标注)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张继《枫桥夜泊》(带拼音标注)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继《枫桥夜泊》(带拼音标注)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带拼音标注)

枫桥夜泊

唐?张继

yuèluòwūtíshuāngmǎntiān,jiāngfēngyúhuǒduìchóumián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sūchéngwàihánshānsì,yèbànzhōngshēngdàokèchuán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译文

(一)逐句直译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寒霜布满天空,

江边枫树与渔舟灯火相对,我怀着愁绪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

半夜的钟声传到了我停泊的客船。

(二)情境意译

天宝十五载的深秋夜里,苏州城外的运河水面泛着寒气。张继的客船静静泊在枫桥边,他裹紧衣衫凭栏眺望——西天的残月正慢慢隐没,几声乌鸦的啼叫划破寂静,秋夜的凉意穿透船舱。岸边的枫树在月色下影影绰绰,江面上渔火忽明忽暗,与他眼中的愁绪遥遥相对。

这位躲避战乱的诗人辗转难眠,故乡消息渺茫,前路一片迷茫。正当思绪纷乱时,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沉稳悠长的声响穿过清冷的空气,贴着水面飘来,落在船板上,也落在他漂泊无依的心上。这钟声,成了漫漫长夜里唯一的慰藉,却也添了几分羁旅的孤寂。

三、重点注释

泊(bó):停泊,指船靠岸停留。这里暗含漂泊之意,点明诗人客居异乡的状态,是全诗“愁”绪的底色。

月落:月亮西沉,暗示夜已深沉。唐代苏州深秋的月亮通常在凌晨三四点落下,与“夜半钟声”的时间线相吻合,也暗示诗人彻夜未眠。

乌啼:乌鸦的啼叫声,一说为乌臼鸟的啼鸣(苏州水乡多乌臼树)。无论何种鸟啼,在寂静秋夜都格外凄清,以动衬静,强化孤寂感。

霜满天:形容秋霜浓重,仿佛布满天空。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既写实深秋寒意,更暗喻内心的寒凉与愁绪的弥漫,并非真实的自然景象。

江枫:江边的枫树。一说指“江桥”与“枫桥”两座桥名,但结合“渔火”的意象,解为枫树更符合秋夜萧瑟的意境,枫叶经霜变红,与渔火相映成趣。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黑暗江面上的点点灯火既是实景,也象征人间温暖,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对愁眠:“对”字精妙,指江枫渔火与诗人的愁绪相互映照;“愁眠”点明诗人因愁绪难眠的状态,“愁”是全诗的情感核心。

姑苏:苏州的古称,因春秋时为吴国都城得名,增添了历史厚重感,也暗示此地的文化底蕴。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此驻锡得名,位于苏州城西枫桥附近,是当时水陆交通要道的标志性建筑。

夜半钟声:唐代苏州佛寺有夜半敲钟的习俗,称为“定夜钟”,并非虚构。欧阳修曾质疑此说,但《石林诗话》等文献通过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的诗作证实了真实性。钟声既反衬夜的静谧,又象征时间流逝与心灵警醒。

四、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约779年),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登进士第,本应开启仕途,却在天宝十五载(756年)遭遇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张继被迫流亡江南,在苏州等地避乱期间创作了千古名作《枫桥夜泊》。

张继现存诗歌约30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内容以游览酬赠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瞬间的景物与情感,以简练语言营造深远意境,这一特点在《枫桥夜泊》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病逝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悼念,诗中“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两句,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也侧面印证了张继清廉正直的品格。

五、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即天宝十五载)深秋,是张继在安史之乱中流亡江南时所作。时代浩劫、个人境遇与地理环境的三重叠加,赋予了诗歌深沉的情感内涵:

(一)时代浩劫:安史之乱下的文人流亡

安史之乱迫使大批官员、文士逃离北方,前往相对安定的江南避乱,张继便是其中之一。从进士及第到流亡避乱,短短三年间的巨大落差,在他心中埋下忧愁的种子。苏州作为江南重要城市,水路便利,成为流亡文人的重要落脚地,而枫桥是出入苏州城的必经之地,“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二)个人境遇:羁旅漂泊中的愁绪积累

此时的张继不仅承受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还面临前途未卜的迷茫。理想仕途被战争打断,客居异乡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种种情感交织成诗中浓郁的“愁”绪。停泊枫桥的夜晚,正是他内心愁苦的集中爆发点——秋夜的寒凉、乌鸦的啼鸣、渔火的摇曳,都成了触动愁绪的触点。

(三)文化地理:苏州枫桥的独特氛围

苏州“人家尽枕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夜景。枫桥作为水陆要冲,既有“舳舻相接”的繁华记忆,也有战乱时期的萧瑟景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