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带拼音标注)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yílùjīngxíngchù,méitáijiànlǚhén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báiyúnyījìngzhǔ,chūncǎobìxiánmén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guòyǔkànsōngsè,suíshāndàoshuǐyuán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xīhuāyǔchányì,xiāngduìyìwàngyán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二、译文

沿着山路一路走来,青苔上印着浅浅的足迹。

白云轻柔地依偎在寂静的小洲边,春草繁茂,掩闭了清幽的柴门。

雨后初晴,细看青松焕发出鲜润的色泽;顺着山势前行,不知不觉走到了水源之处。

溪边的野花与心中的禅意相互映照,默默相对间,已然忘却了言语。

三、重点注释

莓苔:即青苔,多生长于潮湿阴蔽之处,诗中以其“见履痕”暗示路径的幽静与人迹罕至。

履痕:一作“屐痕”,指木屐留下的足迹,此处代指寻访对象(道人)的行迹,为“寻”字埋下伏笔。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静渚”以“静”字定调,勾勒出隐居地的清幽氛围。

闭闲门:春草蔓延至门前,仿佛将柴门“闭合”,既写实景荒僻,又暗指道人不在居所,藏“不遇”之意。

过雨:指阵雨刚过,一个“过”字轻描淡写带出雨的短暂,却凸显出雨后景物的清新透亮。

禅意: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诗中因山水景物触发,与禅宗“拈花微笑”的默然感悟相通。

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此处指禅意与溪花相融,无需言语便能领会其精髓。

四、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18—790),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中唐著名诗人,因晚年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他自幼工诗,尤擅五言律诗,笔法简淡清幽,意境深远,自称“五言长城”,其诗风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影响深远。

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安史之乱,曾两度遭贬(贬南巴尉、睦州司马),长期漂泊于江南各地。动荡的时局与失意的境遇,让他常从山水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诗作多透露出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却又暗藏对人生的深沉思索。《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便是他借寻访隐士抒发心境的代表作,将仕途苦闷消解于清幽山水与禅意感悟之中。

五、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学界存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当时刘长卿隐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南溪位于其居所附近,诗为寻访山中僧人所作;另一说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彼时他遭贬睦州司马,在浙东一带交游,南溪为鉴湖支流,诗中“禅意”正是他摆脱政治苦闷、追求心灵超脱的写照。

无论具体创作于何时,诗作均反映了中唐士人共有的精神困境与追求: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感仕途失意,转而向往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诗人乘兴寻访道人,虽未得相见,却在山水漫步中获得了精神的满足,这种“不遇而遇”的体验,正是乱世中文人心灵自救的生动写照。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诗题争议:“道人”非“道士”的考证

诗题中“常山道人”的身份曾引发误解,部分版本误作“常道士”,实则结合文本与史料可明确为僧人:

文本依据:尾联“溪花与禅意”中“禅意”直指佛教心境,与道教无关,若为道士则意象矛盾;

文献佐证:南朝至唐代,“道人”常作为僧人的别称,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

地名关联:若作于浙东时期,当地佛教兴盛,南溪周边多僧人隐居,与诗中清幽意境相符。

(二)五言律诗的格律特征与诗中体现

本诗是典型的五言律诗,格律严谨且富于变化:

对仗工整:颔联“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中,“白云”对“春草”(名词+颜色)、“依”对“闭”(动词)、“静渚”对“闲门”(偏正短语),词性、结构完全对应;颈联“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以“过雨”对“随山”(动宾结构)、“看”对“到”(动词),虽稍显灵活,却仍合律诗对仗之妙。

平仄合规:全诗遵循五言律诗平仄格式,如首句“一路经行处”为“仄仄平平仄”,次句“莓苔见履痕”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音韵和谐。

押韵自然:全诗押“痕(hén)、门(mén)、源(yuán)、言(yán)”,同属平水韵“元”部,韵脚清晰,读来朗朗上口。

(三)“禅意”的文化内涵与诗中呈现

诗中“禅意”并非空洞说教,而是融入景物与感悟的鲜活存在:

景物触发:从“白云静渚”的静谧,到“雨后松色”的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