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带拼音标注)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cāngcāngzhúlínsì,yǎoyǎozhōngshēngwǎn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hèlìdàixīyáng,qīngshāndúguīyuǎn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二、译文
苍翠的竹林掩映着古寺,悠远的钟声在暮色中回荡。
戴着斗笠的僧人披着夕阳余晖,独自走向青山深处,身影渐渐远去。
三、重点注释
苍苍:形容竹林郁郁葱葱、深远迷蒙的样子,既写草木之色,又暗染暮色的苍茫。
竹林寺:位于今江苏镇江,是灵澈上人此次云游歇宿的寺院,因四周竹林环绕得名。
杳杳:形容钟声悠远缥缈,传递出空间的辽阔与环境的清幽,与“苍苍”形成视听呼应。
荷笠:背着斗笠,“荷”此处读hè,作动词“背负”讲,是僧人云游的典型装束,暗点灵澈身份。
带夕阳:夕阳仿佛“带”在身上,一个“带”字化静为动,将僧人、夕阳融为一体,画面极具灵动之美。
独归远:“独”字显出行者的孤寂,“远”字既写距离渐远,又暗合心境的超然,藏送别者的目送之情。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源于佛教用语,指德行高尚、可为人师者,此处体现诗人对灵澈的敬重。
四、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789或790),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中唐杰出诗人。他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却恰逢安史之乱,仕途屡遭波折:曾因遭人诬陷入狱,后被贬南巴尉,晚年虽任随州刺史,却又遇战乱弃官避世。
坎坷的人生际遇,让刘长卿的诗歌始终萦绕着淡淡的孤寂与淡泊。他尤擅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其作品以简淡自然的笔墨勾勒意境,将个人情愫藏于山水景物之中,不事雕琢却余味悠长。《送灵澈上人》便是他这一风格的缩影——身为宦途失意客,他与方外僧人灵澈的相遇相知,恰是心灵的契合,诗中既有送别之谊,更有精神共鸣。
五、写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学界存有两种主流说法,但均指向诗人失意困顿的人生阶段:
一说作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年),彼时刘长卿刚从南巴贬谪归来,待官失意,心情郁闷;而灵澈上人诗名未著,正云游江南,二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相遇,又因灵澈返程浙江而分别。
另一说认为创作于大历九年(774年),当时刘长卿因拒绝淮西观察使吴仲儒截留财赋,反遭诬陷罢官,居义兴期间与灵澈结伴出游,临别作此诗赠别。
无论具体创作于何时,诗作都烙印着时代与个人的双重印记:中唐社会历经战乱,文人与僧人均易生出漂泊无依之感。一个入世不得志,一个出世寻超脱,相似的心境让这场送别超越了寻常情谊,成为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诗人未直言悲戚,却在景物描摹中藏尽对知己的不舍与对淡泊境界的向往。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五言绝句的格律特征与诗中体现
本诗是典型的五言绝句,格律精巧且富于变化:
平仄灵动:全诗遵循“一三五不论”的绝句规则,如首句“苍苍竹林寺”为“平平仄平仄”,末句“青山独归远”同样采用这一变格,既合韵律又显灵活,避免呆板。
押韵自然:全诗押平水韵“潸”部,“晚(wǎn)”“远(yuǎn)”二字收尾,韵脚低沉舒缓,与暮色中的送别氛围完美契合,读来余韵袅袅。
结构精巧:前两句写景(寺、钟声),后两句写人(僧人、归途),由远及近再及远,空间转换自然,四句二十字便勾勒出完整的送别场景。
(二)叠词的艺术效果与古典诗词传统
诗中“苍苍”“杳杳”两个叠词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延续了古典诗词的创作传统:
渲染氛围:“苍苍”以叠字强化竹林的深绿与苍茫,奠定清幽辽远的基调;“杳杳”则凸显钟声的悠远缥缈,让听觉与视觉交融,营造出静谧空灵的意境。
增强音韵:叠词的重复音节使诗句节奏舒缓,读来如钟声般回荡,与“晚”“远”的韵脚呼应,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文化传承:这种手法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空”,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处处”,均以叠词深化意境,刘长卿此处的运用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三)“钟声”“荷笠”的意象内涵
诗中核心意象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钟声:在古典诗词中常与“离别”“禅意”相关。此处“杳杳钟声晚”既点明黄昏时分寺院的报时之音,又似在催促灵澈归山,钟声的悠远更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藏送别者的怅然。同时,钟声作为佛教象征,暗合灵澈僧人的身份,传递出超脱尘世的意味。
荷笠:斗笠是古代隐士、僧人的标志性装束,如陶渊明“带月荷锄归”以“荷锄”显归隐之志,此处“荷笠带夕阳”则以斗笠勾勒出灵澈清寂的形象,既写实又写意,暗示其归山的淡泊心境。
七、诗歌赏析
这首五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