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讲义: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docxVIP

202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讲义:研练两年高考真题——探究规律,明确方向.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带答案)

——探究规律,明确方向

复习任务精做2024、2023两年新高考卷古诗鉴赏题,探究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

课标要求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②能对诗词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③能比较两个以上的诗词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④能对同一首诗词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⑤在鉴赏作品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说明:上述内容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整合而成。]

考情表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作者

体裁

题材

试题构成

主观题

选择题

2024

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表达技巧

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2024年诗歌选择题中首现逻辑题。(全国甲卷)

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景抒怀诗

分析

情感

2023

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宋)

七言律诗

说理诗(酬和诗)

诗评题

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林逋(宋)

七言律诗

山水诗(田园诗)

主旨概括题

2022

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魏了翁(宋)

宋词

节令诗(即事抒怀诗)

抒情

手法

新高考Ⅱ卷

《送别》

李白(唐)

古风

送别诗

观点

理解

2021

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唐)

七言律诗

寄赠诗

(诗评题)

新高考Ⅱ卷

《示儿子》

陆游(宋)

七言律诗

教子诗

诗句理解题

命题特点:

(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

(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

(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

活动一研练2024年新高考卷试题

(一)(2024·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鉴赏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来到庵前的原因——对那一脉清泉的喜爱。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不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颔联通过诗人对泉声的听觉感受,巧妙地描绘出一种错觉。初听时,仿佛溪水就在门前流淌;而长时间聆听,又似乎感觉自己身处一艘荡漾在溪水中的船上。这种错觉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也生动展现了泉声的清澈与悦耳。颈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泉声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泉声有时变得激越,如同怒涛般壮伟;有时又变得细密,如同点滴般清脆圆润。这种对泉声变化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尾联中,诗人借用王羲之《兰亭序》的典故,将泉声与音乐相提并论。这种比喻不仅巧妙地表达了泉声的美妙,也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认为它们同样具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泉声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变化性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之声的珍视和推崇。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听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答案D

解析“摒弃了乐器”错。《兰亭集序》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写寄情山水与音乐之美无关;“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山水本身就是美。而作为演奏音乐的乐器,与寄情山水更是没有关系,不存在被“摒弃”的问题。欣赏音乐之美与欣赏自然之美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但二者的心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无法相互取代。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

文档评论(0)

小青欣文案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