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六年级学生学会《宿建德江》这首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掌握相关古诗知识与学习方法。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古诗音频视频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
四、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孤寂愁绪,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描绘江边夜景的视频,提问: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们有没有在江边游玩或居住的经历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出古诗《宿建德江》。
2.介绍诗人孟浩然,通过简单讲述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读罢,让学生跟读几遍,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错误和朗读不流畅的地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重点强调“渚”“旷”“泊”等字的读音。
4.全班齐读古诗,读得通顺、流利,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三)理解诗句
1.逐句讲解诗句含义
-“移舟泊烟渚”
-展示诗句,解释“移舟”就是划船移动船只,“泊”是停泊,“烟渚”指烟雾笼罩的江中沙洲。让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诗的意思。
-引导提问:诗人为什么要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沙洲边呢?
-“日暮客愁新”
-讲解“日暮”是傍晚时分,“客”指诗人自己,“愁新”即又增添了新的愁绪。让学生思考,诗人在傍晚时分增添了哪些愁绪呢?
-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在傍晚时自己的心情会怎样,帮助理解诗人此时的心境。
-“野旷天低树”
-解释“野旷”是原野空旷,“天低树”描绘了天空好像比树还低的景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感受原野的空旷和天空的低垂。
-提问:从这句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受?
-“江清月近人”
-说明“江清”指江水清澈,“月近人”是月亮好像和人靠得很近。引导学生思考,江水清澈,月亮靠近人,这一景象给诗人带来了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清澈江水和近在咫尺的月亮时会有怎样的感觉,进而体会诗人的心境。
2.整体理解诗歌大意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句含义。
-再次展示诗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描述,检查是否准确全面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四)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日暮客愁新”直接点明诗人在傍晚时分增添了新愁,引导学生思考愁从何来。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描写空旷的原野、低垂的天空、清澈的江水和靠近人的月亮,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更加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心境。
(五)课本讲解
1.原文内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分析:
-知识点:学生要掌握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表达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孟浩然在异乡漂泊时的孤寂愁绪。诗人通过描写江边夜景,借景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哀愁。
-用到的句式手法:诗句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野旷”对“江清”,“天低树”对“月近人”,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富有节奏感。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空旷的原野、低垂的天空衬托自己的渺小孤寂,以清澈的江水、靠近人的月亮衬托自己的孤独愁绪,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互动交流
1.小组讨论
-提出问题:诗歌中描绘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
-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2.提问回答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提问: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诗歌中的景色描写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正衬托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愁绪,诗人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再次提问:除了借景抒情,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参考答案:还运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如“野旷”对“江清”,“天低树”对“月近人”,使诗歌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预留3分钟时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docx VIP
- 《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天方医药为例(论文)》11000字.docx VIP
- 双特变速器培训.pptx
- 助产技术平产接生教案.pdf VIP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数学试题含解析.docx VIP
- 青岛地铁笔试历年真题.pdf
- 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doc VIP
- 上海市虹口区新复兴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docx VIP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pdf VIP
-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含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