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pptx

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潼关

学习目标1.积累“簇”“束”“犹嫌”等关键词语,理解拟人手法(“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把握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2.通过分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的空间感与“马蹄声碎”的动态感,体会诗人对壮阔山河的感知;结合背景理解诗句中“冲决束缚”的象征意义,培养联想与思辨能力。3.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意境,品味“不解平”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尝试用文字描绘边塞风光。4.了解谭嗣同维新变法前的心境,体会近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解古典诗词中“山河喻壮志”的文化传统。

新课导入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地。这里发生过众多著名战役,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跟随诗人谭嗣同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潼关》,领略潼关独特魅力。

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作者及背景介绍少年谭嗣同光绪六年,谭嗣同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其影响下,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兴趣,受到爱国主义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反感传统的诗文八股,曾写下“岂有此理”。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

作者及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谭嗣同写下《潼关》这首诗,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他饱览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作者及背景介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艰难时期,列强肆意欺凌,国家软弱无力。14岁的谭嗣同虽年纪小,但已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途中,就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当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时,感觉这山水如同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于是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气势非凡的诗篇。

朗读诗歌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第一、二句用沉缓的语调读,表现出潼关的雄壮与寂寥。第三、四句写“河流大野”的奔腾壮阔、秦岭山脉入潼关的连绵起伏之状,应读出豪迈奔放的气势。

朗读诗歌〔终古〕久远。〔簇〕簇拥。〔束〕拘束。〔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逐句解析1.“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意思是久远,“簇”是簇拥。这句诗描绘了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簇拥着潼关古城的画面。一个“簇”字,赋予高云生命,紧紧围绕着潼关,给人潼关被层层守护、雄伟壮观之感。

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这里写高云簇拥古城,有什么作用呢?总结:通过描写高云簇拥古城,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理解诗歌内容2.“秋风吹散马蹄声”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把细碎的马蹄声都吹散了。这里通过秋风和马蹄声,进一步衬托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秋风呼啸,马蹄声细碎,在空旷的天地间,更显古城的宁静与悠远。

理解诗歌内容3.“河流大野犹嫌束”“河流大野”指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犹嫌束”是说黄河好像还嫌弃原野对它的束缚。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人的情感。黄河在大地上奔腾,却觉得不够畅快,仿佛被束缚住了,这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气势。

理解诗歌内容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黄河呢?总结:诗人借黄河的这种气势,来表达自己内心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

理解诗歌内容4.“山入潼关不解平”“山入潼关”是说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这里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秦岭山脉到了潼关,山势依然巍峨险峻,桀骜不驯,不知道平坦为何物。诗人通过对山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向世俗低头、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大意: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诗歌艺术特色赏析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让我们仿佛看到高云像一群忠诚的卫士围绕着潼关;赋予河流以人的情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