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VIP

〖初中语文〗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

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今天就让我们穿

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积累“念”“遂”“相与”“盖”“但”等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3.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体味其意境。(难点)

4.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领悟其面对逆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走进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

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

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

“宋四家”;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它可

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体裁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行文可记叙,可说明,可描写,亦可抒情。;

疏通文意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门。单扇的门曰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交错纵横大概是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只是清闲的人助词,与“如”连用,译为

“像……的”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

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哪一

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很短小,全文仅用85个字,记叙的事情也很简单。请你用三言两语把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大概说一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记叙、描写、抒情。;

整体感知

3.根据表达方式,给课文划分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味赏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月夜景色?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静、正面)空明清澈

竹柏—藻荇(动、侧面)摇曳多姿

运用比喻,把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

比作水中的藻荇,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为全文营造了空明澄澈、清丽淡雅的意境。;

品味赏析

3.苏轼在赏月过程中的心情是怎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