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烽火传敌情》精品课件.pptxVIP

《第1课 烽火传敌情》精品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课烽火传敌情清华大学版2024四年级下册

情境导入在古代,有一个边境小镇,居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有一天,敌人突然来袭,小镇陷入了危机。幸运的是,小镇上的烽火台及时点燃了烽火,向远处的城池传递了敌情。城池的守军迅速做出反应,成功击退了敌人,保护了小镇的安全。

情境导入你知道烽火台是如何传递敌情的吗?烽火台在古代信息传递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情境导入相传,在中国周代就出现了“阴符”和“阴书”两种传递情报的方法。“阴符”最初由不同长度的竹片制成,每种长度代表特定的军事信息或指令。“阴书”是较复杂的加密通信方法,即把信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三份,由三名传令兵各执一份分别送达。收件人只有把三份“阴书”拼合起来,才能了解完整内容。

01早期的烽火台

早期的烽火台烽火是我国古代用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历史学者普遍认为烽火台起源于西周时期,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如今,我们还能看到长城上从汉代延续到明代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已经成为长城的标志。

早期的烽火台在我国古代,通常在军事要塞和通往要塞地区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它主要用于边境地区的守卫和军事通信,当哨兵发现敌人人侵的时候,就会在烽火台上点火放烟,下一个烽火台看到烟火也会继续这样的操作。就这样,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传递报警信号。

早期的烽火台白天和夜晚通过烽火台报警的场景如图1.1.2所示。烽火台上放的烟火在一定的范围内很容易被看到,因此利用烽火台放烟火的报警方式就逐渐发展起来。

早期的烽火台

早期的烽火台早期的烽火台可以远距离传递敌情信息,你认为这种通信方式是否能够准确地传递情报呢?请通过网络搜索查找关于烽火台的典故和历史,与同学分享。探索

02烽火台的发展

烽火台的发展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及人们对于信息交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烽火台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防御外敌,利用河堤和高山等地势修筑城墙,把军事要塞与城墙连成一片。早期长城遗址烽火台的发展

汉代时期出现了“加密信息”,增加了更多类型的烽火信号。早期长城遗址烽火台的发展

烽火台的发展《塞上烽火品约》

明代长城出现了“火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烽火台的发展

烽火台的发展尝试用其他物品代替烽、草把、木柴传递信息。每种物品最多使用1个,能有多少种信号组合方式?能传递出多少种情报信息?你知道这种将敌人的情况转变为少数人才能看懂的符号,有什么作用吗?探究

03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古人在烽火制度上做出了不少改革,但它的通信内容比较简单,保密性也比较差。所以,在烽火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其他的加密传递方式。

阴符含义示意图有一次,姜太公的军队被敌军包围,十万火急。姜太公令信使突围求救,怕信使出错,又怕周文王不相信信使。于是把鱼竿折成长短不一的几段,交与信使。有几段鱼竿便有几件大事,另外文王看见姜太公的鱼竿,便知道来者不会有假。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1.阴符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尝试评价“阴符”的保密性,你认为它可以传递比较复杂的军事信息吗?通过网络查一查,在“阴符”的基础上古人还发明了哪些加密技术传递军事文书。探索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反切注音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反切码”,他编写了两首诗作为密码本。第一首诗: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第二首诗: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2.反切码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如表1.1.1和表1.1.2所示,取第一首诗中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取第二首诗中36个字的韵母,依次编号为1到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就形成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2.反切码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请根据反切码的密码本为“粮”字编写密码。编码方法就是将文字的声母与韵母拆解,再根据其声调分别将对应编号编为密码。2.反切码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古代文字的读音与现代文字的读音不同,所以戚继光编写的密码本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但是它已经体现出了明文与密文的对应关系,还涉及汉语拼音的拼读,比一般的密码更难破译。2.反切码

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尝试根据上述密码本破译密文:5-21-2,11-27-3,7-17-4探究

在古代,中国的符号编码有很多种。例如,“天干地支”是一种计时符号,由“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组成,用来表示时间信息。这种计时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历法编制等方面,并沿用至今。中国古代的加密传递方式

中国古代

文档评论(0)

crsky2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