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精选了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白居易的《暮江吟》、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卢钺的《雪梅》。这三首诗或咏景抒情,或明理启智,或状物言志,各具特色。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词句解析、思想情感及学习方法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一份专业且实用的学习参考,助力大家更深刻地领略古诗的魅力。
一、《暮江吟》:如画秋景中的闲适情怀
(一)走近诗人与创作背景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却又饱含深情与哲理,素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暮江吟》大约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当时他官场失意,一度闲居,这首诗便是他在秋日傍晚江边漫步时,触景生情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内心的恬静。
(二)逐句品读与意境赏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开篇两句,诗人以精准的笔触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的壮丽景象。“残阳”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太阳即将落山。一个“铺”字用得极为精妙,它不像“照”字那样直白,而是给人一种夕阳的余晖如同轻纱般平缓、柔和地洒落在江面上的感觉,显得格外静谧与开阔。“半江瑟瑟半江红”则具体描绘了江面因光线照射而呈现的两种色彩:受光多的部分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而背光或光线较少的部分则呈现出深碧色(瑟瑟,原指碧色珍宝,此处形容江水的青绿色)。这两种色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层次分明的江面秋景图,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如果说前两句写的是傍晚江面的壮丽,那么后两句则转向了夜晚江边的清幽。“可怜”在此处并非我们现代汉语中“怜悯”的意思,而是“可爱”、“令人喜爱”之意,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眼前夜景的喜爱之情。“九月初三”点明了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时。“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两句绝妙的比喻:夜晚的露水凝结在草叶上,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圆润的珍珠;而天空中的新月,则弯弯如一张精巧的弯弓。这两个比喻,将秋夜的宁静、清新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诗人由远及近,由景入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闲适愉悦。
(三)主旨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暮江落日和新月初升的美丽景色,展现了秋天傍晚到夜晚江边的迷人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轻松愉悦、闲适自在的心境。
二、《题西林壁》:视角变幻中的人生智慧
(一)走近诗人与创作背景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文、书、画皆成就斐然。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纪游诗。庐山景色奇秀,变化万千,苏轼在游览过程中,对观察事物的角度与认知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篇。
(二)逐句品读与哲理探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景象。“横看”时,庐山呈现出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时,则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接着,诗人进一步指出,无论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位置去看,所看到的庐山面貌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不仅写出了庐山山势的雄奇多变,更蕴含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印象和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写景自然过渡到说理。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真正的全貌呢?诗人给出了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就好比我们看待问题,如果深陷其中,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局限,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跳出固有的圈子,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两句诗富有深刻的哲理,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警句,提醒人们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培养全面的认知能力。
(三)主旨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游览庐山时所见的不同景象,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深刻哲理,告诉我们观察事物如果局限于某一角度,就难以全面认识事物的真相;只有摆脱主观成见,多角度、客观地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三、《雪梅》:争春比美中的辩证思考
(一)走近诗人与创作背景
《雪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卢钺(一说为卢梅坡)。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雪”和“梅”这两种冬日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的描绘和比较,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与神韵,并引发了诗人对二者关系的思考。
(二)逐句品读与辩证理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诗的开头便营造了一种生动有趣的氛围。“梅雪争春未肯降”,诗人赋予梅花和雪花以人的情态,说它们都认为自己是春天的使者,为了争奇斗艳,谁也不肯服输退让(“降”此处读xiáng,意为投降、服输)。“骚人阁笔费评章”,“骚人”原指屈原这样的诗人,后泛指文人墨客;“阁笔”即放下笔;“评章”指评论、品评。这一句是说,面对梅与雪的争春,连富有才情的文人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