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幼儿园健康课不剩饭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追根溯源:粮食从哪里来?建立“不剩饭”的认知基础演讲人

追根溯源:粮食从哪里来?建立“不剩饭”的认知基础01实践赋能:从“知道”到“做到”的行动指南02情感共鸣:不剩饭,是对生命的温柔回应03家园共育:让“不剩饭”成为家庭的共同语言04目录

2025幼儿园健康课不剩饭课件

引言:从一碗饭里看见的责任与温度

作为一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8年的幼儿园健康课教师,我常蹲在餐桌旁观察孩子们的用餐状态。记得去年9月新生入园时,小班教室的垃圾桶里总能翻出半块没吃完的馒头、黏着米粒的蔬菜、咬了一口的鸡蛋——这些被随意丢弃的食物,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碗里的胡萝卜说:“老师,这个不好吃,我不想吃。”我蹲下来问她:“你知道胡萝卜是怎么到我们碗里的吗?”她歪着头想了想:“妈妈从超市买的?”那一刻我意识到,对“不剩饭”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不许浪费”的指令上,而要让孩子们从根上理解“每一粒饭都有故事”,从心里生出珍惜的力量。今天这节健康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不剩饭”的世界,让节约成为刻在童年里的温暖习惯。

01追根溯源:粮食从哪里来?建立“不剩饭”的认知基础

追根溯源:粮食从哪里来?建立“不剩饭”的认知基础要让幼儿理解“不剩饭”的意义,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粮食从何而来”的完整认知链。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只有通过感官体验、多维度感知,才能将抽象的“珍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自觉。

1粮食生长的“生命之旅”:从土地到餐桌的180天010203040506以常见的大米为例,我们可以用“时间轴”的方式,带孩子们梳理一粒米的成长过程:2-3月:农民伯伯在育秧田里撒下稻种,用塑料膜盖好,像给小种子盖被子,每天早晚都要检查温度和湿度;4-5月:秧苗长到20厘米高时,需要人工插秧——弯着腰,一株株插进水田,每插一行,腰都要酸好久;6-8月:水稻抽穗了,要除虫、施肥、浇水。夏天的太阳晒得人后背发烫,农民伯伯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肩膀上都是晒红的印子;9-10月:稻子黄了,收割机轰隆隆开过,但边角的稻穗还要人工收割。收完的稻谷要晒在场上,遇到突然下雨,全家都要冲出去抢收;11月:稻谷进了加工厂,脱壳、筛选、包装,最后运到超市、幼儿园的厨房。

1粮食生长的“生命之旅”:从土地到餐桌的180天去年春天,我带大班孩子去郊区农场体验插秧。4岁的乐乐蹲在水田里,才插了3株就喊:“老师,我的腰好疼!”旁边的农民阿姨笑着说:“我们一天要插3000多株呢。”那天回家后,乐乐妈妈发微信说:“孩子晚饭时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说‘要谢谢农民奶奶的腰’。”这就是具象认知的力量——当孩子知道每一粒米都凝结着汗水,“不剩饭”就不再是任务,而是对劳动者的心疼。

2看不见的“资源账单”:一碗饭背后的水、土与能源除了人力,粮食的生产还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我们可以用幼儿能理解的“类比”解释:

水:生产1碗米饭(约150克)需要500杯水(每杯200毫升)。相当于小朋友每天喝8杯水,要喝2个多月才能凑够这些水;

土地:1亩地一年产的粮食能让4个人吃一年,但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约1.5亩),比世界平均水平少一半;

能源:从播种到加工,每公斤大米需要消耗0.3千克标准煤,相当于点30根蜡烛燃烧的能量。

有次上课,我端来一大盆水,让孩子们轮流用小杯子舀水,模拟“种一碗饭需要的水”。当第250杯水流进盆里时,孩子们惊呼:“原来米饭要这么多水!”之后的午餐时间,我注意到很多孩子会主动说:“老师,我少盛点饭,吃不完浪费水。”这说明,当抽象的“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量”,幼儿的节约行为会更自觉。

02情感共鸣:不剩饭,是对生命的温柔回应

情感共鸣:不剩饭,是对生命的温柔回应幼儿的道德认知以“共情”为起点。只有让他们从“知道”过渡到“心疼”,从“规则”升华为“情感”,“不剩饭”才能真正内化为行为习惯。

1对劳动者的感恩:每一粒饭都有“故事里的人”我们可以通过“粮食的感谢信”活动,引导孩子关注粮食背后的劳动者:

带孩子们观察厨房阿姨的工作:凌晨5点揉面的手、切菜时沾着面粉的额头、擦汗时留下的面渍;

播放农民伯伯在烈日下插秧的视频,定格在他们粗糙的手掌、晒脱皮的脖颈;

读绘本《盘中餐》,让孩子画出“想对农民伯伯说的话”,有的孩子画了太阳伞,有的画了递水的杯子,还有的写:“我会把饭吃完,不让您白辛苦。”

去年重阳节,我们邀请大班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多是曾经的农民)来园分享“小时候的吃饭故事”。张爷爷说:“我小时候饿肚子,树皮都啃过,你们现在能吃饱饭,可千万不能糟蹋。”孩子们围在爷爷身边,摸着他手上的老茧,默默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这种代际对话,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2对饥饿的同理:世界的另一角,有人在等一口饭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每天约1.5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