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家好,欢迎进入动物疫病防治课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传染性法氏囊病。下面我们将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认识、病原、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传染性法氏囊病。该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鸡和青年鸡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临床症状特征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严重腹泻。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为法氏囊水肿,出血,肾脏肿大,肾脏和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胸肌和腿肌出血。
目前本病除新西兰以处,在世界上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1970年传入我国后,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
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是单层衣壳,无囊膜,无红细胞凝集特性。
目前已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引起鸡发病的主要是血清Ⅰ型。
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耐干燥,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2~4个月。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对煤酚皂溶液、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消毒液敏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鸡和火鸡,番鸭、北京鸭和珍珠鸡都可感染,但只有鸡发病。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土种散养的鸡较少发生。主要发生于1~15周龄的鸡,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138日龄的鸡也发生本病。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能通过粪便长期大量病毒。鸡可通过直接接触和污染了IBDV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本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多发,往往突然发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一般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新城疫、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明显升高。本病会在同一鸡场反复发生。
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潜伏期2~3d,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临床症状之一是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采食减少,颈和全身震颤,病鸡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畏寒,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临床症状1~2d后死亡,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
非典型感染主要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以及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病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少数鸡精神不振,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
其次,该病的病理变化表现为病死鸡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法氏囊的病理变化具有特征性,可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浆膜、黏膜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土黄色,外包裹有胶冻样透明渗出物。几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一些严重病例可见法氏囊严重出血,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切开后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性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常有尿酸盐沉积,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输卵管有大量的尿酸盐而扩张。
该病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感染的鸡,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分离才能做出诊断。
最后,该病的防治应实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保护子代雏鸡避免早期感染。对雏鸡进行免疫接种。鸡群发病后,必须立即清除患病鸡、病死鸡,应深埋或焚烧。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对鸡舍、鸡体表周围环境,进行严格彻底消毒。病雏早期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ADDINCNKISM.UserStyle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观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