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网约车的十年:纷争、整合、嬗变
十年前,出租车司机尚意气风发,尤其是在高架林立的一二线城市,出租车牌照堪称“金饭碗”。
王师傅当时手里握着两张出租车的营运牌照,每张牌照的市价高达50多万元,再加上两辆营运中的出租车,整套资产价值一百多万元。而每辆出租车分日夜两班租出,两辆车每天跑满两班,光靠收租每月就能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出租车司机的日子不仅过得舒坦,还带着一股子“牛气”——想拉客就拉,不想拉就拒载。毕竟,牌照意味着市场的“入场券”,没有出租车牌照的人难以进入这一市场分一杯羹。
然而,2014年网约车的猛然崛起,像是一场暴风雨迅速席卷了整个行业。传统出租车行业风云突变,成为出行市场的配角。
往后数年间,网约车与出租车竟相生长,搅动着出行行业的“—池春水”。
如今,十年过去了,网约车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资本狂欢、监管收紧等进程,在此过程中,行业逐渐趋近饱和,并暴露出了平台、司乘间的多重矛盾。但与此同时,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崛起,或许正在为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新故事。网约车究竟走向何方,仍然值得关注。
网约车往事:权力下放与资本博弈
尽管诸如滴滴出行、快的打车等网约车“玩家”,早在2014年之前便已陆续诞生,但早期营销、地推步伐却稍显缓慢,阻力重重。
以滴滴为例,创始人程维曾带领团队奔走于各大出租车公司,力图达成合作。彼时的程维满怀信心地以为,只需两个月便可在北京轻松签下千名司机,然而现实却异常冷峻—一出租车公司紧盯官方政策不放,无人愿意冒险尝试。后来转战深圳,局面同样僵持不下。
难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公司间的合作上,司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同样抗拒,彼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有的司机甚至认为网约车不过是骗流量的噱头。
直至2014年迎来了中国出行市场的分水岭。2014年年初,滴滴获得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以及其他机构1亿美元的投资。而在此前,快的获得了阿里巴巴、经纬创投的支持。网约车“补贴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一年后的情人节,滴滴和快的这两位曾经的“宿敌”,在资本的推动下握手言和。2015年2月14日,快的与滴滴宣布进行战略合并。而这一年间,网约车得以通过技术与资本的杠杆,摇撼了过往由出租车牢牢掌控的出行根基。
本以为行业尘埃落定之时,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亲自找上滴滴并表示:“要么接受Uloer占股40%的收购,要么被打败。”以至于程维在达沃斯论坛上坦言,“原以为滴滴与快的的合并是总决赛,没想到只是亚洲小组赛。”
尽管Uloer与滴滴的战斗最后以滴滴收购Uber中国告终,并未持续太久,但其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国内网约车行业——改变了过往主打高端的专车逻辑,为国内网约车强行注入了大众化基因。
在此之前,滴滴基于不触碰出租车行业核心利益的默契,主打价格高于出租车30%的专车服务。然而,随着不差钱的Uloer以“人民优步”的姿态强势入侵,短短半年内烧掉15亿美元,以大幅降价30%的“价格战”抢夺订单,滴滴亦悄然推出价格低于出租车的快车,使乘客得以通过极低的成本出行。
这场从专车到快车的过渡,标志着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市场的彻底颠覆——订单量飙升的快车,以压倒性的用户需求重构了出行市场的游戏规则,并反向拉动了出租车和专车的需求。
至此,不到5年的时间,出租车从对网约车的“爱搭不理”,到竟相涌入,再到去滴滴总部维权,抵制专车、快车对出租车生意的冲击。但最终,官方对网约车的合规论断带走了悬在网约车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出租车亦被迫低头,成为了网约车体系中的一部分。
归根结底,网约车的起步与繁荣,本质上是出行服务的权力下放:一个曾经封闭、垄断的市场,当被技术和资本撕开裂口,权力的转移自然不可避免。
上下半场,绕不开的补贴
如果说,2016年滴滴收购Uber中国,标志着国内网约车上半场的结束,那么2021年滴滴的“禁闭”,则意味着网约车下半场的开始。而纵观上下半场网约车“玩家”的牌局,补贴始终是难以绕开的关键手牌。
背后的逻辑在于,网约车行业的“护城河”本质上并不深厚,谁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服务,比如更低的价格、更快的接单速度,谁便能迅速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抢占市场份额。
补贴打法虽相似,但行业格局却有着显著差异。
第一重差异在于竞争背景。
2014年、2015年的“补贴大战”立足于新兴市场,看似是挥斥真金白银的“跑马圈地”,但实际上是两大支付巨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围绕用户支付习惯展开的暗自博弈。因此,彼时网约车补贴的激烈程度远超一般商业竞争。
据老牌网约车司机张晓(化名)回忆,当时司机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收入两三万元,而乘客打车则是“公交价”,大妈大爷去隔壁菜场买菜都是打车来回。
相比之下,网约车下半场,行业已然成熟,用户打车、支付习惯亦已培养,因此“补贴战”显得谨慎许多。
毕竟纯粹的“烧钱”,虽能在短期内吸引用户,但缺乏持久性的商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