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副校长在家长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docxVIP

初中德育副校长在家长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德育副校长在家长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家长代表、家委会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能和各位坐在一起,既是责任,更是信任。作为德育副校长,我常说,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尤其是初中阶段——孩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期,他们的认知在重构,情感在波动,价值观在形成,这些成长的“关键点”,既需要学校的系统引导,更离不开家庭的“土壤滋养”。今天,我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聊聊三个“真实”:真实的成长挑战、真实的学校行动、真实的家长角色。

一、先说“真实的成长挑战”——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

上周,我和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开了场“成长问题恳谈会”,有几个细节让我很触动:一个平时沉默的男生在日记里写“我努力考到班级前十,可妈妈只问‘为什么不是前五’”;一个女生因为和同学在短视频平台被恶意评论,躲在厕所哭了两节课;还有个孩子说“爸爸每天刷手机到凌晨,却骂我熬夜打游戏”……这些场景,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身体快速发育,大脑的“情绪脑”(杏仁核)先于“理性脑”(前额叶)成熟,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冲动、敏感,渴望被尊重,却常常表达不清;他们开始质疑“权威”,包括父母和老师,但自己的判断又不够成熟;他们的社交需求激增,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家长,但又缺乏分辨良莠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今天的孩子成长在“信息爆炸”的环境里。短视频、社交平台、虚拟游戏,这些“数字伙伴”24小时在线,传递着多元甚至矛盾的价值观:有的视频宣扬“躺平有理”,有的游戏隐含暴力倾向,有的社交圈攀比“家境”“装备”……这些冲击,单靠学校的“说教”根本招架不住。

举个真实的例子:去年我们做过一项调查,78%的学生接触过“网络热梗”,其中32%的热梗涉及调侃学习、贬低努力;45%的家长反映“孩子拒绝沟通,一说话就‘怼人’”;还有20%的家庭,因为“手机使用”问题频繁爆发冲突。这些数据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提醒我们:孩子的德育,早已不是“教孩子听话”这么简单,而是要帮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精神免疫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管理的韧性、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二、再说“真实的学校行动”——我们为孩子做了什么?

面对这些挑战,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喊口号”,而是“扎马步”。这两年,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德育“种”进日常,让教育有“烟火气”。

德育不是孤立的课程,而是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里。比如,我们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而是分年级设计:初一“家务小能手”——要求每周至少做3次家务,拍视频记录,家长写反馈;初二“社区服务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社区公园做志愿服务,结束后开“分享会”,谈“被需要的感觉”;初三“职业体验周”——联系家长资源,让孩子跟着医生、工程师、教师等职业人“上班一天”,写“职业观察日记”。这些活动看起来“琐碎”,但孩子们在擦桌子时会懂得“妈妈的辛苦”,在给老人喂饭时会学会“耐心”,在体验上班后会明白“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

第二件事:给心灵“建”个港湾,让成长有“软支撑”。

我们有个“心灵氧吧”,是专职心理老师的办公室,墙上贴满了学生的“匿名留言”。去年,我们升级了心理健康服务:每个班级设“心理委员”,每月开展“情绪管理”主题班会;每周四下午开放“家长心理课堂”,教父母如何和青春期孩子沟通;还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变化,和家长定期同步。

记得有个初二女生,因为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心理老师发现后,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和她一起养了盆多肉,每天课间一起观察植物的变化。慢慢的,孩子开始分享“多肉长高了”“叶子变绿了”,后来主动聊到“我也在慢慢变好”。现在,这个孩子不仅恢复了开朗,还成了“心灵氧吧”的小助手。教育有时候不需要“大道理”,需要的是“慢慢来”的耐心。

第三件事:让规则“有”温度,让约束变“自觉”。

很多家长问:“孩子叛逆,管严了怕伤自尊,管松了怕学坏,怎么办?”我们的做法是“规则共建”。比如手机管理,我们没有“一刀切”禁止,而是和学生、家长共同制定《手机使用公约》:上课必须关机入袋,放学后可以用30分钟查资料,睡前1小时手机交父母保管。这个公约的制定过程,学生提了12条建议,家长补充了8条,最后形成18条细则。执行时,我们每周表扬“守约小标兵”,也给偶尔“犯规”的孩子“缓冲期”——比如第一次忘记交手机,写份“反思说明书”,和家长一起讨论改进方法。现在,90%的班级能自觉遵守,因为规则是“我们一起定的”,不是“被强加的”。

三、最后说“真实的家长角色”——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班主任’。”学校的教育再系统,也替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