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VIP

初中教师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中教师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亲爱的教育战线家人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一名在初中讲台坚守了18年的普通教师,我手中这张发言稿的每一个字,都浸着晨读时教室里的书声、晚自习后走廊的灯光,还有那些和学生们一起哭、一起笑的琐碎日常。此刻,我最想说的不是“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这种宏大的赞美,而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们这些扎根一线的教育人,究竟在怎样的土壤里,用怎样的方式,守护着每一粒种子的成长。

一、教育是“蹲下来”的艺术:在细微处看见每一个“不同”

去年接手初二(3)班时,我遇到了小航。这个总在课上画机器人、作业写两笔就扔的男孩,第一次月考数学只考了32分。开家长会那天,他妈妈红着眼圈说:“老师,这孩子从小就坐不住,我们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可他就是‘油盐不进’。”那天放学,我没有急着批评小航,而是指着他课本上画的机器人问:“这个机械臂的关节结构,你研究过吗?”他愣了一下,眼睛突然亮起来:“老师,我查过资料,其实现实里的工业机器人用的是谐波减速器……”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在教室后排聊了整整四十分钟,从机器人讲到物理的杠杆原理,从机械结构讲到数学的几何计算。最后他挠着头说:“原来我画的这些,都要用到数学啊?”

那天之后,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了个小机器人,批注:“今天的解方程步骤要是能像你的机械臂设计一样精准,这个机器人就能动起来啦!”慢慢的,他开始主动问我数学题;期中考试前,他抱着一摞草稿纸来找我:“老师,我把课本上所有几何题都画成了机器人零件图,您看看这样对不对?”最终,他数学考了78分,在试卷最后写:“原来不是我学不会数学,是没人告诉我数学能这么‘酷’。”

这就是初中教育最真实的模样——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生”这个群体标签,而是60个各有棱角的生命。有的孩子像小航,需要用他的热爱点燃学习的火种;有的孩子敏感内向,需要你在作业本里夹一张手写的鼓励便签;有的孩子家庭变故,需要你在课间多陪他走两圈操场。教育不是“修剪枝丫”,而是“顺其本性”;不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成长,而是蹲下来,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再牵起他们的手,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二、教育是“拧成绳”的力量:在协作中托举每一份期待

去年9月,我们学校启动“青蓝工程”,我和刚入职的小林老师结为师徒。第一次听她的课,她设计了很新颖的情境教学,但课堂节奏混乱,学生讨论时甚至有人拿出了手机。课后我没急着提意见,而是和她一起翻她的备课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学生可能的反应,连PPT动画都标了序号。我突然明白,这个把教案写了三遍的姑娘,缺的不是热情,而是“课堂敏感度”。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每天放学后留在办公室,看她的课堂录像,逐分钟分析:“这里学生眼神开始游离,是问题太难还是太简单?”“这个小组讨论没人发言,是不是任务指令不够明确?”我们甚至模拟学生的反应,她当老师,我当“调皮学生”故意接话,看她如何应对。后来她在周记里写:“原来真正的课堂不是‘完成教案’,而是‘接住学生’。”现在,小林老师的课已经成了年级里的“人气课”,上周她还带着学生用文言文排演了《孔乙己》的微型剧,连平时最不爱学语文的孩子都主动查了“之乎者也”的用法。

这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从来不是“孤勇者”的战场,而是一群人相互托举的旅程。我们数学组的老张老师,坚持给每个学生做“错题基因分析”,把三年错题整理成个性化的“成长病历本”;英语组的王姐,带着学生用英语排演《西游记》,把语法点编成rap;就连后勤的张师傅,都会在下雨天给住校生熬姜茶,在黑板上写“小心地滑”的可爱简笔画。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拧成一股绳”的日常里——校长陪值班老师吃夜宵时的一碗热汤面,教研组长为年轻教师改教案到深夜的一盏灯,班主任和家长通电话时那句“咱们一起想办法”。

三、教育是“向前看”的坚守:在变化中锚定最本真的初心

这两年“双减”政策落地,很多老师都在问:作业少了,如何保证质量?考试淡了,如何评价成长?我们年级组的做法是:把“减法”做成“乘法”。比如语文作业,我们设计了“生活语文”系列——让学生给社区的老人写一封中秋家书,用文言文记录一次家庭聚餐,把喜欢的歌词改写成小令。上次批改作业时,有个孩子写:“奶奶不识字,我读家书给她听,她摸着信纸说‘比电视里的戏文还暖’。”这样的作业,比做十篇阅读题更能让孩子明白: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文字是心灵的镜子。

再比如评价方式,我们推出了“成长储蓄罐”——每个学生有一本存折,“存入”的是课堂上一次勇敢的发言、运动会上一次全力的冲刺、给生病同学补的一节课;“取出”的是一次和老师的下午茶时间、一张定制的“免作业券”、甚至是帮老师策划一次主题班会的机会。上个月,班里最内向的小萌“存”够了20分,换了“和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