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注释、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VIP

朱熹《春日》注释、赏析与练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春日》注释、赏析与练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春日

宋?朱熹

shèngrìxúnfāngsìshuǐbīn,wúbiānguāngjǐngyìshíxīn。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děngxiánshídédōngfēngmiàn,wànzǐqiānhóngzǒngshìchūn。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二、白话译文

晴朗的日子里,我去泗水之滨探寻芬芳的景致,

无边无际的春光,一时间都换上了崭新的容颜。

不经意间便能识得东风的模样,

那万紫千红的繁花绽放,处处都是春天的气息。

三、字词注释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的好日子,此处泛指晴朗明媚的春日,“胜”字暗含对春光的赞美,如“胜景”之“胜”。

寻芳:寻觅芬芳的花草,深层暗喻探寻圣人之道。“芳”既指自然草木的香气,也象征儒家思想的高洁与美好。

泗水滨:泗水岸边。泗水发源于山东曲阜,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水、泗水之间讲学传道,此处“泗水”并非实指(南宋时泗水已被金人占领),而是暗喻孔门儒学的发源地。

无边光景:形容春光辽阔无垠,“光景”不仅指景物,更包含阳光、气色等春日整体氛围,与“无边”搭配,尽显天地间的生机。

一时新: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一时”强调春光降临的迅疾与突然,“新”字既写景物初萌的新鲜,也暗指思想领悟后的豁然开朗。

等闲:平常、轻易,并非“空闲”之意。此处体现“悟道”的境界——圣人之道并非遥不可及,在寻常事物中便可感知。

东风面:东风的面容、模样。“面”字将无形的东风拟人化,仿佛春风有了可触摸的形态,生动传神。

万紫千红:形容花草色彩绚烂多样,是古典诗词中写春景的经典意象,此处既指自然春色,也喻指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

四、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他一生致力于理学研究与教育事业,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等地知府,创办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讲学授徒数十年。其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深远,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孔孟朱”。朱熹亦善诗文,其诗作常将理学思想融入自然景物描写,看似咏物写景,实则蕴含深刻哲理,《春日》便是“以诗喻理”的典范之作。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约1178—1189年),当时朱熹已近五十岁,正值理学思想成熟之际。南宋时期,北方领土被金人占据,位于山东的泗水早已落入敌手,朱熹终其一生都未曾抵达此地。

为何诗中仍写“泗水滨寻芳”?实则此时朱熹正潜心研究孔孟儒学,试图从儒家经典中探寻治国安邦与修身养性之道。他将“寻芳泗水”比作对圣人之道的追求,将“春风得意”的景致比作领悟理学后的精神境界。这首诗表面是春日寻芳的记游之作,实则是一首蕴含理学思想的哲理诗,记录了他在学术探索中豁然开朗的心境。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核心意象双重解读

意象

表层含义

深层象征义

泗水滨

泗水岸边的春日景致

孔门儒学的发源地,象征圣人之道

寻芳

寻觅花草芬芳

探寻儒家真理,追求精神境界

东风

催发万物的春风

儒家教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万紫千红

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

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真理的多样体现

(二)艺术手法解析

借景喻理,藏而不露:全诗无一字谈“理”,却句句含“理”。以“寻芳泗水”喻求道,以“万紫千红”喻真理的丰富性,将抽象的理学思想融入具体春景,做到“景中含理,理中见景”,这正是宋诗“以理入诗”的典型特色。

拟人化炼字,生动传神:“东风面”的“面”字堪称神来之笔,将无形的春风赋予人的面容,仿佛春风是可亲近的故人;“一时新”的“新”字则让静态的春光有了动态的变化,尽显生机。

由远及近,层次分明:从“无边光景”的辽阔春景,到“万紫千红”的近景花草,空间上由远及近;从“寻芳”的探寻过程,到“识得东风”的领悟结果,情感上由期待到豁然,结构浑然一体。

(三)文化常识补充

理学与宋诗:宋代理学兴盛,文人常将哲学思考融入诗歌,形成“以理入诗”的传统。朱熹这首诗便是代表——看似咏春,实则阐述“真理无处不在,悟道源于寻常”的理学观点。

洙泗渊源:“洙泗”是洙水和泗水的合称,因孔子在此讲学,后世便以“洙泗”代指儒学。如元代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中“洙泗遗音今在否?几人能不负先师”,便沿用了这一意象。

七、情感与艺术赏析

每年春分过后,总会想起朱熹这首诗。去年在江南古镇寻春,青石板路尽头忽见一片桃林,粉白的花影落在流水上,风一吹便满鼻芬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