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校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VIP

初级中学校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级中学校长代表在全县教育工作暨第41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亲爱的教育战线的家人们:

今天站在这里,作为初级中学校长代表发言,我的心情格外复杂——既有对过去一学年工作的回顾与沉淀,也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思考,更有面对新征程的期待与责任。借这个机会,我想以“扎根”与“生长”为关键词,和大家分享一所普通初中在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故事与体悟。

一、扎根课堂:让“成长”发生在每一寸教学土壤里

去年九月,我们做了一件“笨事”:要求全体教师连续两周“推门听课”,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年级。听课笔记堆成半人高的纸山,我们发现了三个“最”:最常见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单向灌输;最突出的是“重知识传递、轻思维激发”的惯性;最揪心的是“部分课堂里,后排学生的眼神逐渐失去光彩”。

这让我们下定决心:课堂必须“活”起来。我们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把“大单元教学”从理念变成行动。比如语文组的“乡土文化”单元,教师带着学生走访老茶馆、记录方言故事、整理非遗手工艺,最后用“情景剧本”呈现学习成果;数学组把“函数应用”搬进菜市场,让学生用一次函数模型分析菜价波动,用二次函数设计大棚支架;英语组则联合美术、音乐学科,用“英文戏剧”排演《小王子》,把语法点融入台词设计。

变化在细微处发生。初二(3)班的小宇,曾经因为数学抽象思维弱而抗拒学习,却在“测量教学楼高度”的实践课上,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算出精准数据,兴奋地喊:“原来公式能‘长’出实际用处!”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更确信: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课堂不是知识的“搬运场”,而是思维的“孵化室”。

二、扎根教师:让“温暖”滋养每一位教育耕耘者

去年冬天,初三(2)班的王老师在晚自习后突发急性肠胃炎,是办公室的年轻教师轮流守了她一夜;今年春天,入职三年的李老师在市级赛课中失利,教研组的老教师们翻出自己20年前的备课本,逐字逐句帮她分析“课堂生成”的技巧;上周,我们刚为满30年教龄的张老师举办“教育记忆展”,玻璃柜里陈列着她1993年的家访记录、2005年的学生手写信、2018年的中考准考证复印件……这些细碎的温暖,构成了我们教师队伍最坚实的底色。

在教师培养上,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专业成长”,一条是“心灵成长”。专业上,我们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物理老师跟着语文老师学“问题设计”,历史老师和生物老师一起开发“时间轴上的生命演化”项目;每周四的“教育沙龙”雷打不动,从“如何与青春期学生有效沟通”到“教育惩戒的边界与艺术”,教师们带着困惑来,带着方法走。心灵上,我们设立“教师成长档案”,不仅记录教学成果,更记录“教育感动瞬间”:可能是学生毕业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可能是家长在家长会上的一句“您比我更懂孩子”,也可能是自己第一次突破教学瓶颈的欣喜。

今年教师节前,有位年轻教师在留言本上写:“以前总觉得‘教师’是职业,现在才明白,这是一场需要彼此照亮的修行。”这句话,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师不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更丰盈”的追光者。

三、扎根学生:让“独特”成为每一个生命的印记

去年新生报到时,我们做了一份特别的“成长问卷”:除了姓名、联系方式,还问“你最擅长的事是什么”“你最害怕的学科是什么”“如果可以设计一门课,你希望学什么”。收上来的答案里,有“擅长爬树掏鸟窝但数学总考50分”的男孩,有“害怕体育课但能背下200首宋词”的女孩,有“想设计会飞的书包”的“小发明家”,还有“希望老师别总说‘你看看别人’”的沉默孩子。

这些答案,成了我们“个性化教育”的起点。我们取消了“差生榜”,取而代之的是“进步之星墙”——只要比上次考试多考1分,或者课堂上主动发言一次,就能贴上照片;我们开设“特长选修课”,让会修自行车的学生当“机械小导师”,让爱做饭的学生教“校园美食课”;我们推行“导师制”,每位教师负责5-8名学生,不仅关注学业,更关注他们的兴趣、困惑与情绪。

初二(1)班的小琳,曾因先天性语言障碍被贴上“内向”标签,却在“校园广播社”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她负责录制“晚安故事”,用缓慢但清晰的发音为学弟学妹读童话,现在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声音主播”;初三(4)班的“问题小组”,曾经因为调皮被集中管理,如今在“校园植物观察”项目中,用三个月记录了87种植物的生长周期,写成的观察报告被县科技馆收藏。

这些故事让我们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把所有孩子培养成“标准件”,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四、扎根乡土:让“文化”成为教育最深厚的底色

我们的学校位于县城边上,周边有12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每一天都很美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加油,继续努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