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舟中》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范仲淹《舟中》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仲淹《舟中》注音版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带注音原文

舟中

北宋?范仲淹

zhūcǎiyàoqiánchuān,guīláiyīkòuxián

珠彩耀前川,归来一扣舷

wēifēngbùqǐlàng,míngyuèzìsuíchuán

微风不起浪,明月自随船

二、字词注释

珠彩:形容月光映照水面的璀璨光泽,如珍珠散落河面般灵动。古人常以“珠”喻光影,如白居易“露似珍珠月似弓”,此处呼应后文“明月”意象,形成光影闭环。

前川:眼前的河流。“川”在古典诗词中为江河统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的“汤汤”景象,与此处“前川”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

扣舷:用手轻击船舷。这是古代文人泛舟时的典型动作,兼具节拍功能与情感抒发作用。2024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明确其在《赤壁赋》中“标志场景转换、塑造文人形象”的作用,范仲淹此处“轻扣”更显内敛。

自随船:“自”字为诗眼,既写明月主动追随船只的灵动,又暗喻诗人与自然相融的通透,类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物我两忘之境。

三、全诗译文

月光如珍珠般在眼前的河面上闪耀,

归来时我轻轻叩击船舷,满心悠然。

微风悄然驻足,水面不起一丝波澜,

唯有那轮明月,似有灵性般随船而行。

四、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主导“庆历新政”革新吏治,戍边时提出“积极防御”军事策略,文学上兼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与“明月自随船”的闲逸心境。其诗歌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晚年作品更添禅意与通透。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范仲淹晚年(约1051-1052年),此时他已从“庆历新政”失败的政治漩涡中抽身,由青州徙知颍州(今安徽阜阳)。与中年创作《江上渔者》(1034年,睹渔民劳作而忧民生疾苦)时的悲悯不同,晚年乘船途中的他,历经宦海沉浮,心境已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沉重,转向与自然对话的宁静。诗中“无浪”“月随”的景致,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五、相关知识梳理

(一)“扣舷”意象的文化脉络

“扣舷”在古典文学中并非简单动作,而是文人情志的载体,其内涵随时代演变:

时期

代表诗句

意象内涵

唐代

孟浩然“扣舷闻夜渔”

实用功能:渔猎时传递方位信息

唐代

韩愈“空闻渔父扣舷歌”

典故关联:呼应屈原《渔父》的超然

北宋

苏轼“扣舷而歌之”

情感抒发:贬谪后的旷达咏叹

北宋

范仲淹“归来一扣舷”

心境写照:晚年的宁静通透

(二)“月随船”的同类意境对比

古诗中“月与人随”的意象各有侧重,实则暗合诗人心境:

范仲淹“明月自随船”:月光被动中显主动,似自然与人心的默契,藏“物我两忘”之境;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月光为情感载体,主动传递离愁,是“托物言志”的典型;

王安石“月移花影上栏杆”:月光为时光符号,悄然移动中藏静谧,是“以静写动”的笔法。

(三)范仲淹“舟船诗”心境演变

诗作

创作时期

核心意象

情感基调

《江上渔者》

中年(46岁)

一叶舟、风波

忧民悲悯

《宿甘露寺僧舍》

壮年(37岁)

天垂野阔、星斗阑干

豪迈壮阔

《舟中》

晚年(63岁)

明月、静浪

宁静通透

六、深度赏析

(一)光影中的心境投射

“珠彩耀前川”开篇便以光影定调——月光本是无形,却被诗人化作“珠彩”这般可触可感的珍宝。这让我想起夏夜乘船渡河的经历,月光洒在水面时,确实如碎珠滚动,伸手去接却只触到清凉的水波。范仲淹眼中的“珠彩”,或许正是这种将无形心境化为有形景致的妙笔,把晚年的平和与珍视,都藏在了这抹月光里。

(二)“静”与“动”的微妙平衡

全诗看似写“静”:风停浪息,船行无声。但“扣舷”的轻响、“月随船”的暗移,又为静景注入了灵动的“动”。这种“静中藏动”的笔法,恰如人生的修行——历经风雨后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依然鲜活的灵魂。就像范仲淹,虽远离朝堂纷争,内心却仍与自然保持着细腻的共鸣。

(三)“自”字里的通透智慧

“明月自随船”的“自”字最是耐人寻味。它消解了“人赏月”的主动与“月照人”的被动,变成了“月伴人”的平等相伴。这让我想到弘一法师晚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当人不再刻意追求外物的慰藉,反而能收获自然最本真的陪伴。范仲淹的“自”字,藏着历经世事后的通透:最好的相处,原是不期而遇的相随。

七、习题解析

(一)选择题

下列对“扣舷”一词的理解,错误的是()

A.指用手轻击船舷的动作

B.是古代文人抒发情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