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旅游基础设施:定义、分类与教学价值
演讲人
旅游基础设施:定义、分类与教学价值
01
2025年趋势:从“基础支撑”到“价值创造”
02
核心构成:拆解旅游活动的“支撑系统”
03
教学建议: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
04
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旅游基础设施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高中地理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常在课堂上观察到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兴趣——他们会兴奋地分享假期旅行的见闻,却也困惑于“为什么有的景区总堵车”“山区民宿如何解决供水问题”等细节。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关键概念:旅游基础设施。今天,我们就以“2025年旅游发展趋势”为背景,系统梳理这一核心内容。
01
旅游基础设施:定义、分类与教学价值
1从“模糊认知”到“精准定义”
去年带学生去皖南古村落研学,有位学生指着村口的停车场问:“老师,这算旅游设施吗?”这正是我想先解决的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TourismInfrastructure)是指为保障旅游活动正常开展,服务于游客与目的地居民的公共性、基础性硬件与软件系统。它区别于“旅游服务设施”(如旅行社、导游服务)的核心在于:前者是“支撑骨架”,后者是“服务血肉”。例如,景区的盘山公路是基础设施,而景区内的讲解服务则是服务设施。
2分类体系:基于功能的三维划分
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框架,我将其分为三大类:
01
环境支撑类:维护旅游地生态与文化可持续的设施(如生态步道、文化遗产监测系统、污水处理厂)。
04
交通网络类: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支撑游客空间移动的设施(如机场、高铁站、景区观光车);
02
服务保障类: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的设施(如旅游厕所、应急医疗点、游客中心);
03
3教学意义:架起“地理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
在2025年“全域旅游”与“智慧旅游”的背景下,旅游基础设施不仅是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的具象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优质素材。例如,分析一个山区景区的道路规划,需综合考虑地形(自然地理)、游客流量(人文地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因素。
02
核心构成:拆解旅游活动的“支撑系统”
1交通设施:旅游的“动脉血管”
交通是旅游的“第一门槛”。我曾带学生对比考察两个相邻景区:A景区距高铁站1小时车程,道路双向四车道;B景区距高铁站2.5小时车程,山路狭窄且多急弯。结果A景区年接待量是B景区的3倍——这就是交通设施的“流量杠杆”作用。
1交通设施:旅游的“动脉血管”
1.1外部交通: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
01
外部交通决定了目的地的“可达性”,是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2025年,其发展呈现三大特征:
02
立体化:传统公路(如川藏线旅游公路)、铁路(如京张高铁的“滑雪专列”)、航空(如低空空域开放后的直升机旅游)多元互补;
03
便捷化:“空铁联运”“高铁无轨站”等模式普及,例如云南部分景区已实现“下飞机即乘景区直通车”;
04
主题化:交通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如成贵高铁的“熊猫专列”、长江三峡的豪华游轮航线。
1交通设施:旅游的“动脉血管”
1.2内部交通:串联“景点”的“毛细血管”
内部交通直接影响游客体验。以我调研过的杭州西湖景区为例:
01
步行系统:沿湖设置3米宽的生态步道,地面采用透水砖,既防滑又减少地表径流;
02
慢行系统:电动游览车按固定线路运行,避免乱穿;共享单车划定停车区,由智能锁控制;
03
特殊通道:设置无障碍坡道、盲道,甚至为宠物游客设计“宠物推车租赁点”。
04
2住宿设施:旅游的“温暖港湾”
住宿是游客的“第二空间”,其类型与分布反映目的地的旅游定位。去年在莫干山调研时,我与一位民宿主聊天,她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以前客人只看床品是否干净,现在他们会问‘你们的热水是地源热泵吗?’‘食材是本地农户直供的吗?’”这说明,2025年的住宿设施正从“功能性”向“体验性”“可持续性”升级。
2住宿设施:旅游的“温暖港湾”
2.1传统类型: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酒店:从星级酒店到经济型酒店,核心是“标准化服务”,但2025年趋势是“在地化改造”——例如丽江的安缦酒店,建筑采用纳西族“三坊一照壁”风格,内饰融入东巴文化元素;
民宿:区别于酒店的“小而美”,但需避免“千宿一面”。浙江松阳的“过云山居”就做得很好:保留夯土外墙,室内用本地竹子做装饰,连早餐都用村民自种的高山蔬菜。
2住宿设施:旅游的“温暖港湾”
2.2新兴类型:满足“Z世代”的个性化需求
01
02
03
房车营地:依托自驾旅游热潮,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草原房车营地,配备水电桩、洗浴中心,甚至提供“牧民生活体验包”;
帐篷酒店:主打“野奢”概念,例如云南雨崩村的星空帐篷,白天看雪山,夜晚观银河,配套太阳能供电、生物降解厕所;
文化主题住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