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黄山旅游地理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旅游地理之黄山旅游地理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黄山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形成的根基演讲人

01黄山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形成的根基02黄山核心旅游资源解析: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密码03黄山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地理视角下的平衡之道04黄山旅游地理在高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从“教材”到“学材”目录

2025高中旅游地理之黄山旅游地理课件

作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脚下的土地”是最好的地理教科书。记得2023年带学生开展黄山地理研学活动时,站在光明顶上望着群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课本里说的‘花岗岩地貌典型’‘垂直自然带’这些概念,怎么在黄山都‘活’了?”这个问题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黄山不仅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更是高中旅游地理教学中“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最佳案例库。今天,我将以“黄山旅游地理”为核心,从地理背景、资源解析、开发保护、教学应用四个维度展开,带大家走进这座“立体的地理教科书”。

01黄山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形成的根基

黄山的地理区位与自然特征:旅游资源形成的根基要理解黄山的旅游价值,首先要回到其“地理基因”——这是自然力量与地质历史共同书写的“说明书”。

1.1区位坐标:中国东南的“生态孤岛”

黄山地处安徽省南部(北纬2924′-3028′,东经11752′-11825′),主体位于黄山市黄山区,北倚长江、南邻千岛湖,是皖南山地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区位看,它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又因海拔优势(主峰莲花峰1864.8米)形成“一山有四季”的垂直气候带,这种“大区域背景+小尺度独特性”的区位特征,为其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2地质演化:百万年的“岩石雕刻史”黄山的“奇”,根源在地质。据地质科考,黄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约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是燕山运动晚期岩浆侵入的产物。但真正塑造其独特地貌的,是后续的内外力共同作用:

内力奠基:花岗岩体因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节理发育(以垂直节理为主)为后期侵蚀提供了“天然裂痕”;

外力雕琢:第四纪冰川作用(尤其是古冰川的刨蚀、搬运)在山体留下U型谷(如翡翠谷)、冰斗(如天都峰顶部)等遗迹;现代流水侵蚀(如人字瀑、百丈泉)与风化作用(球状风化形成“仙桃石”“飞来石”)持续改造着山体形态。

我曾带学生用地质锤轻敲“猴子观海”所在的花岗岩,能清晰看到三组垂直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方块状,这种“天然雕塑”的形成过程,正是教科书上“地质作用”的鲜活案例。

3气候与水文:塑造景观的“动态画笔”黄山的气候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高湿多雾”(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雾日250天),二是“垂直差异显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种气候特征直接催生了两大核心景观:

云海:当暖湿气流沿山体抬升遇冷凝结,便在海拔1000米以上形成层积云,因风速差异呈现“平流雾”(如“前海云海”)或“瀑布云”(如“西海大峡谷”);

植被垂直带:从山脚(海拔6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樟树、青冈),到600-10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枫香、甜槠),再到1000-1600米的落叶阔叶林(鹅耳枥、椴树),最后到1600米以上的山地矮林(黄山杜鹃、黄山松),学生站在云谷寺到白鹅岭的登山道上,2小时就能“穿越”4个自然带。

3气候与水文:塑造景观的“动态画笔”水文方面,黄山是新安江、青弋江的源头之一,溪流沿断裂带发育,形成“山因水活”的景观组合:如翡翠谷的彩池(因水中矿物质与藻类呈现蓝绿色)、九龙瀑的九级跌水(每级落差10-30米),这些水体不仅提升了景观美感,更构成了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

02黄山核心旅游资源解析: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密码

黄山核心旅游资源解析: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密码如果说地质、气候是黄山的“骨架”与“血脉”,那么具体的旅游资源则是其“颜值”与“灵魂”的集中体现。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黄山的资源可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绝”与“四文化”。

1自然奇观:以“四绝”为核心的景观体系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其最负盛名的自然旅游资源,每一绝都与地理环境深度关联:

奇松:黄山松(Pinushwangshanensis)是中国特有树种,其“奇”在于形态(如迎客松的侧枝平展、送客松的虬曲)与生存智慧——为适应陡峭岩壁,根系能深入岩缝(主根可穿透2米厚的花岗岩裂隙);为抵御强风(山顶年均风速7.7米/秒),树冠呈旗形;为减少蒸腾,针叶蜡质层更厚。我曾带学生测量始信峰“黑虎松”的树龄(约700年),其树干基部的“岩生痕迹”清晰可见,这正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典型实证。

怪石:前文提到的地质节理与风化作用是怪石的“雕刻师”,但“怪”的感知更源于人类的想象。如“仙人晒靴”(两块叠加的花岗岩,因差异风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