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周记2025字以上1.docxVIP

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周记2025字以上1.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师继续教育反思周记2025字以上1

周中研修日志:在认知重构中探寻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当知识遇见真实情境

周三下午的工作坊上,李教授展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跨学科案例让我陷入良久沉默。这个由地理、生物、语文教师共同设计的项目,让学生通过水质检测、撰写保护提案、制作科普短视频完成学习闭环。当屏幕上出现七年级学生绘制的黄河流域污染源思维导图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十年的教案可能都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初级阶段。

回到办公室翻出上学期的《环境科学》单元设计,密密麻麻的知识点罗列像极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标签。上周给学生讲生物多样性时,我用了三节课梳理概念体系,却从未带他们观察过校园里的生态角落。这种教学惯性背后,是对核心素养的肤浅理解——将科学探究简单等同于实验操作,把社会责任异化为课后习题里的论述题。

周四早读课做了个小尝试:把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转化为校园绿地养护方案设计任务。当学生提出不同区域草坪的修剪频率是否影响昆虫栖息地的问题时,课代表小王突然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申请使用实验室的光照测量仪?这个瞬间让我想起李教授的话:真实情境不是知识点的华丽包装,而是让学习自然发生的土壤。

(二)学习共同体构建:在倾听中重建课堂权力结构

参加完周五的学习共同体观摩课,我在教学楼走廊站了整整十分钟。那节由数学组张老师执教的《一次函数应用》课,没有讲台,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围坐成六个小组,用超市促销数据自主设计函数模型。当第三组因为折扣计算方式争论不休时,张老师只是递过一张白纸:把你们的两种思路都写下来,看看哪个更符合商家逻辑。

这种不作为的教学艺术,戳中了我教学中的痛点。上周批阅作文时,我习惯性地用红笔修改了所有不规范的表达,直到看到小林同学在文末用铅笔写的老师,我觉得用心碎成玻璃渣比伤心欲绝更有画面感。这个细节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标准化教学的名义下,剥夺了学生的表达权?

周一下午的教研组会议上,我提议开展课堂倾听实验:每位教师每周记录三个学生改变你想法的瞬间。三天下来,我的笔记本上已经有了这样的记录:

历史课上,小陈用《王者荣耀》英雄技能解释分封制特点

英语早读时,小组合作翻译《冰雪奇缘》台词发现的文化差异

自习课上,学生自发用思维导图整理物理公式的内在联系

这些碎片式的发现,正在重构我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就像周六参加读书会时读到的:真正的教学民主,始于教师承认自己并非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三)技术赋能教学的边界:在便利与异化之间寻找平衡

周末参加的智慧教育论坛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当AI能自动生成教案时,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展示区的智能作业批改系统确实令人震撼,能在30秒内完成50份试卷的批改并生成错题分析报告。但当技术专家演示AI学情预测模型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系统将学生分为A/B/C三类,而分类依据竟然包含课堂发言次数这项指标。

这个发现让我想起班里的自闭症学生小宇,他从不主动发言,却能在科学实验报告中画出精准的电路图。周三尝试使用学习通平台时,我刻意关闭了发言统计功能,转而设置创意解决方案匿名提交区。当小宇的无接触式开关设计获得全班点赞时,他第一次主动举手要求讲解设计思路。

技术应用的伦理困境,在周二的备课会上引发激烈讨论。语文组王老师的观点令人深思:我们不是要拒绝技术,而是要像园丁修剪树枝那样,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成长。现在我的教案扉页多了一行字:每次使用教学软件前,先问自己:这会拓展还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教师情绪劳动管理:在职业倦怠中寻找教育初心

参加完周日的教师情绪劳动工作坊,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一棵被虫子蛀空的树。带领我们做情绪扫描的心理专家说:教师每天要处理200+次情绪互动,相当于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工作量。这个数据让我想起上周四的崩溃瞬间——连续处理完两起学生冲突后,我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室掉了眼泪。

工作坊的情绪日记练习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我记录的37条负面情绪中,有28条源于学生未达到预期。这种预期焦虑在批改月考卷时达到顶峰,当发现平时优秀的小唐数学只考了68分时,我第一反应是他肯定没好好复习,而非关心他是否遇到了困难。

周五尝试了情绪剥离法:在教案夹里放一张黄色卡片,每当感到烦躁时就记录事实+感受+需求。当发现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这个事实背后,是我需要被尊重的情感需求时,突然理解了教育心理学课上学过的情绪ABC理论。放学后找小唐谈话,才知道他因为父亲住院已经一周没睡好了。

周末复盘手记:在教育的褶皱里发现成长的可能

(一)从教学表演到真实学习的艰难转身

整理本周研修笔记时,发现一个有趣的变化:周一的听课记录里写满了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等专业术语,而周五的记录更多是小吴主动帮同学讲解第三组使用了三种研究方法等学生行为描述。这种视角转换,源于周三参加的课堂观察范式转型工作坊。

传统的听课评课像极了剧场评论,我

文档评论(0)

JQS5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