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docxVIP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背诵并默写全词。

*理解词作中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把握词中主要意象的特点,分析词人通过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情感。

*学习本词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等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探究词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运用点拨法,引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内涵,品味语言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辛弃疾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壮志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理解词人深沉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上阕景物描写的层次和特点,把握“献愁供恨”的情感内涵。

*品味下阕用典的深意,理解词人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张翰思鲈”、“许汜求田”、“桓温叹柳”等典故的含义及其在词中的具体作用。

*体会“无人会,登临意”的深层意蕴,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情境创设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师:同学们,登高望远,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王之涣登鹳雀楼,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杜甫登岳阳楼,感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阔。那么,当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时,又会引发他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探寻这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英雄内心的波澜。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

1.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词作,注意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

2.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3.学生齐读:纠正字音,把握节奏。重点字词:“岑(cén)”、“簪(zān)”、“髻(jì)”、“脍(kuài)”、“揾(wèn)”。

(三)再读疏通(约15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词意,标记疑难之处。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梳理词作大意,重点解释: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辽阔的南国天空,一派清冷的秋景,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眺望远处的山岭,它们仿佛在向人献愁供恨,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螺形的发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西下,楼头之上,孤雁哀鸣,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我把玩着腰间的吴钩,拍遍了栏杆,却没有人能理解我登高望远的真正用意。

(四)赏析上阕(约15分钟)

1.提问:上阕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楚天、秋水、遥岑、落日、断鸿。

*特点:境界雄浑开阔(楚天、秋水),又带有萧瑟悲凉之感(落日、断鸿)。“玉簪螺髻”本是美景,但在词人眼中却“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2.重点分析“献愁供恨”:

*提问:“愁”和“恨”具体指什么?是山在“献愁供恨”,还是词人在“献愁供恨”?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将词人内心的“愁”与“恨”投射到远山之中,看似山在“献愁供恨”,实则是词人触景生情,将家国之愁、身世之恨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上。

3.分析人物动作与心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提问:这两个动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杀敌利器,词人却无用武之地,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焦急、愤懑、无奈的表现。

4.小结上阕:上阕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登亭所见的雄浑而又萧瑟的秋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愁”与“恨”,并以“无人会,登临意”点出内心的孤独与不被理解。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背诵上阕。

2.思考:“无人会,登临意”中的“登临意”具体指什么?下阕是如何进一步抒发这种“登临意”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

1.抽查学生背诵上阕。

2.提问:上阕中词人表达了怎样的“登临意”?(引出下阕对“登临意”的具体阐释)

(二)赏析下阕(约25分钟)

1.解读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简介张翰(季鹰)典故: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脍等美味,遂辞官归乡。

*提问:词人用此典故,是真的想像张翰一样归隐吗?

*明确:反用典故。“休说”二字表明词人并非真想归隐。他身处国难当头,收复失

文档评论(0)

135****9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教师,工作经验非常丰富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