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南互保的起因及影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东南互保的起因及影响 【作者】沈 旭 上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清政府;东南互保;义和团 【指导老师】王 明 月 【专业】历史学 【正文】引??????言20世纪初期,中国北部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当中国北部的农民和帝国主义列强在血与火中进行生与死、存与亡较量的时候,东南区域却呈现一片平和状态。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们正在加紧实施者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奇怪的战争——东南互保。“东南互保”历来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颇大的大事件之一,对东南区域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一、东南互保产生的背景及顺利进行的原因(一)东南互保产生的背景1.列强于南方各省攫取了众多殖民利益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北京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列强宣战。列强在北京的使馆、产业、医院、学校都受到了攻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继续受到损害成为列强首先考虑的问题。首先是英美要维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势力,1900年6月14日,英驻华代总领事华仑致萨利斯布里侯爵的电报中讲到:“我相信若有了和北京政府任何绝交行迹的话,我们必须立刻与湖广及两江总督取得谅解,我有充分信任假若他们能够信赖帝国政府的有效帮助,那么在他们区域内,他们要做到他们能够做到的,来维持和平。”第二天,华仑就收到了回复,萨利斯布里侯爵授权华仑“去通知两江总督,假若他采取了维持秩序的方法,他将要受到帝国海军的协助。”这样英国首先向长江流域的中国地方实权派伸出了橄榄枝。另外,当时的英国,正在发动着侵略性的布尔战争,在南非有一大部分兵力。此时英国根本不能抽调大批军队到中国,来对付中国人民的起义和防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侵入长江流域,这样,他们就想出了勾结中国地方官僚势力,策划“东南互保”,用以遏制其他帝国主义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扩张。富于殖民统治经验的帝国主义为了扩大清政府集团的内部矛盾,对南方督抚的偏安主张推波助澜,推动了“东南互保”的出现。2.北方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中义和团高潮时期,北京、山东、河南、直隶(河北省)和山西省,全陷于义和团的风暴之中。外国人很少能逃出生命,妇女婴儿也不能幸免。不仅外国人,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国人,以及跟西方事务有关的中国人,如带西洋眼镜、穿西装的人,同样遭到恶运。跟西洋有关的东西,如洋楼、铁路、电线,电灯、钟表、火车也都被焚烧和破坏。随后,八国联军侵华,唆使民族主义情绪的慈禧太后如丧家之犬一般西逃,北方进一步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中。3.东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我国南北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发展程度的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东南沿海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经济水平较高,商业发达,人们的经世意识很强。南方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因素直接和长期的影响,思想远比北方先进,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接受程度大大超过了北方,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想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这里,不是以盲目排外而以相反的态度对待战后的社会危机。虽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但由于与外国通商而产生的商品经济的急速发展,又为破产农民提供了一些新的谋生出路,很大程度上吸纳了一部分社会上游离出来的多余劳动力,社会相对比较稳定。自60年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东南各省兴办了大批近代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已初具规模。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放松对经营企业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有了较快发展。到义和团运动前夕,全国新设厂矿达300多个,且大都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这些企业在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洗礼之后,迫切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安定环境以发展生产。(二)东南互保顺利进行的原因1.中央政令歧出的漏洞和地方实力派的崛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防范查禁,控制利用,一意剿杀。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以致影响到清政府在政策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含糊和混乱状况。首先,方针多变。当时有人这样说:朝廷办义和拳诏书,前后反复,不类一人一时所为[1]。这时期“政令最乱,或剿或否,毫无宗旨”[2]。其次,在当时清政府处理义和团问题的上谕、朱批之类的正式文件上,用语常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例如1899年12月29日上谕说:“拳民聚众滋事,万无宽纵酿祸之理。”然而,在这个上谕中却又说:“惟不可一意剿击,致令铤而走险,激成大祸”[3]。面对这类上谕,地方官员也只好表示“自当悉心设办”[4]敷衍过去。再次,就是谕旨失去了约束力。“谨案五月以来,有禁团民滋扰城谕旨七道,严访步军统领,顺天府,王城御史及派出之统民大员,缉拿首要解散胁从,撤坛拆棚,至矣尽矣。乃禁者禁为者为,……虽明诏煌煌,不特团民蔑视无关,即地方官吏亦视若汗髦,是则诏谕直好于官样文章耳”[5]总之,在义和团兴起、发展时期,清廷及清政府地方官吏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各行其是,清廷对各地方官吏的“逆旨”却置若罔闻,概不追究。另一方面,地方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