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木礧子及其文化蕴涵.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渝东南木礧子及其文化蕴涵 【作者】马玉峰 【关键词】渝东南;木礧子;工艺文化;民俗文化 【指导老师】余继平 【专业】美术学 【正文】引言渝东南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即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渝东南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植被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该地区自给自足的生活特点十分突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木礧子?作为渝东南民众生活中脱谷取米必不可少的主要工具。而木礧子的生产均由专业的木匠制作,民间称其为礧子木匠师傅。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出现,木礧子这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被更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工业产品——打米机所替代,木礧子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却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探讨木礧子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渝东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由木礧子而衍生的民俗文化。?一、木礧子的历史渊源我国乃农业大国,栽培稻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反映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大约9000至10000年之间,人类已经掌握了稻的栽培技术。?而对稻谷进行去壳取米的加工工具也必然随之产生。稻谷的去壳取米工具始于石磨盘,从考古材料《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中反映出早在8000年前的石磨盘就已经制作得相当精致,由此可见谷物加工技术和功效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此后石磨盘的去壳和碎粒功能发展为专用于谷物脱壳的砻和专用于取糠皮的碾两种生活工具。砻作为粮食加工机具,有文献记载的多见于战国以后。如在《物原?器原》中记载了鲁班发明创造了砻、磨、碾等多种生产生活工具。《淮南子?说林训》:“舌之与齿,孰先砻也。”和《齐民要术》中也提到砻:“多种者,以砖瓦磋之亦得,以木砻砻之亦得。”?但是,比较明确介绍砻结构的文献是《王祯农书》,书中记载:“礧谷器,所以去谷壳也,编竹作围,内贮泥土,状如小磨,仍以竹木排为密齿,破谷不致损米。就用拐木,窍贯砻上,掉轴以绳悬檩上,众力运肋转上声之,日可破谷四十余斛。北方谓之木礧,石凿者谓之石木礧。砻、礧字从石,初本用石,今竹木代亦便。又有砻磨,上级甚薄,可代谷砻,亦不损米;或人或畜转之,谓之‘砻磨’。复有畜力挽行大木轮轴,以皮弦或大绳绕轮两周,复交于砻之上级,轮转上声则绳转,绳转则砻亦随转。计轮转一周,则砻转十五余周,比用人工,既速且省。”?并在《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还绘制了两幅三种形式砻的图像。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攻稻》中曰:“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一为土砻。”并且对“木砻”和“土砻”还作了详细的阐述:“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水碓主舂则兼并砻功,燥干之谷入碾亦省砻也。凡砻有二种,一用木为之,截木尺许,质多用松,斫合成大磨形,两扇皆凿纵斜齿,下合植笋穿贯上合,空中受谷。木砻攻米二千余石其身乃尽。凡木砻,谷不甚燥者人砻亦不碎,故入贡军国、漕储千万,皆出此中也。一土砻,析竹匡围成圈,实洁净黄土于内,上下两面各嵌竹齿。上合?空受谷,其量倍于木砻。谷稍滋湿者,入其中即碎断。土砻攻米二百石其身乃朽。凡木砻必用健夫,土砻即孱妇弱子可胜其任。庶民饔飧皆出此中也。”?木砻即木礧子,在中原地区发展较早和成熟,但对于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木砻的产生较之中原地区晚。虽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渔猎山伐为业”的原始生活,但渝东南远离中原,经济活动的起点却很低。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土家族先民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开始有农业生产活动,但因统治阶级在该地区横征暴敛、民族歧视和反复征战,致使这里包括农业和经济发展在很长的时期内处于停滞不前之状态。虽然在唐代以后几百年土司制度的统治,让这一地区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由于朝廷实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隔阂政策,以及土司残暴掠夺,社会经济仍然发展缓慢,农业也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明末清初的“改土归流”以后,随着大批移民入境,垦荒开发,《彭水县志》记载:于“康熙六年(1677)、十年(1671)两次‘招民垦荒’;加之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他们大量开辟梯田”;清代的黔江出现了“木棉纺织,弄机之声,恒终宵不缀”。?康熙四十九年(1710)《彭水县志?土产》记载“栽谷类有早稻、晚稻、糯稻……。”?这些反映出改土归流汉文化得以广泛深入地传播,包括汉民带来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才使渝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这在流传至今的土家族史诗《摆手歌》中唱到:“雨落了,水涨了,丘丘田水落满了,阳雀声声催得急,做好秧田莫大意,耕田的,耙田的,头发忙得竖起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