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曹禺的艺术人格 【作者】文春玲 【关键词】曹禺???雷雨???日出????家 【指导老师】袁联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艺术人格,作为作家在其艺术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总体精神风貌,对于作家来说,如同生命一样宝贵。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话剧突破了传统戏剧远离现实生活的局限,适应了反映新的时代与新的生活的需要。但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艺术成品,形成引人入胜的戏剧形式,从而赢得广大观众。曹禺的剧作,在这一意义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二十世纪戏剧大师的曹禺,他的哲学式的孤独与寂寞、看取生活的人类眼光、高贵深沉的悲悯情怀、激情和幻想交织的诗人气质、演剧,导剧,写剧的丰富经历,使他走出了一条异于常人的成功之路。那我们就不得不谈到曹禺的主观条件,也称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特征,是联系生活与艺术的桥梁。通过这条必由之路,作家把实在的自我,和前人的艺术经验以及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融为一体,构筑成独一无二的艺术自我。?曹禺创作个性的基础,无疑是他特殊的生存体验。 曹禺191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破落的百姓官僚家庭,除天津外,曹禺还先后在宣化、北京、南京、江安、重庆等地居住、学习或工作过,一辈子基本没有离开过城市。他的社会联系、生活视野也大致局限在这个范围里。虽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曹禺曾参加过学生爱国运动,但他毕竟没有夏衍、冯雪峰等人那种职业革命家的经历,甚至很少像左联作家那样直接投身于政治活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家庭的变故和时代大潮的冲击,把曹禺从一个官僚子弟变成了城市平民,自从离开家庭,只身闯入社会之后,起码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曹禺过着普通市民的生活,既算不上平安无事,也说不上轰轰烈烈。总之,像平常人一样经历着时代的动荡不安,感受着平民的喜怒哀乐。在曹禺的生命体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城市上层的封建官僚及其后裔,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洋奴买办、以及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城市平民。他对时代精神的领会,对革命的认识,对历史主人公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变动,平常人事关系的分化改组,或私人交谊间接地感受到的。曹禺的生存体验并不十分宽阔,但却很特殊,也很深刻。本文试从“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诗意的人格气质”、“忧郁与苦闷的灵魂”、“重情尚义”这四个方面综合论述“曹禺的艺术人格”。 一.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年轻的曹禺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的剧坛上,把中国话剧艺术推向最高峰。面对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对西方话剧选择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曹禺曾说:如果我,田汉,吴祖光这些人,这些人,没有一个深厚的中国戏曲的根基,是消化不了西方话剧这洋玩意儿的。[1]??? 曹禺是一位集演剧,写剧,导剧于一身的作家,受导师张彭春的影响。在曹禺的中学时代,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小说,诗歌,当然他从小就喜欢戏,但仅仅是喜欢。他本不是注定非搞戏剧不可的,正是因为他入了南开新剧团,特别是在张彭春的指导下,这位导师对他的器重和培养,调动了他对戏剧的兴趣,把他内在的力量发挥出来,对戏剧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喜爱,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直到他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戏剧中去。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继母不单是一个戏迷,对古典诗词也有爱好。在她背诵的《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中,曹禺虽听不懂词意,但从继母的朗诵语调中,感受到了其中悲凉,感伤的味道,那种悲凉注入他的情感之中。从小,他就受着这样的熏陶,使他对古典诗词有颇深的领悟。 由于时代关系,他也受着“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他戏剧成就的取得,固然要归功于他特殊的天分,但也不可忽视他对中外文化的广采博收。 1929年12月,张彭春要去美国,一是为南开学校募捐,再者是为梅兰芳访美演出牵线。临行前,他将一部英文版的《易卜生全集》送给曹禺,这使曹禺非常感激,他借助英文词典,通读了全书。易卜生的戏剧,曹禺不仅读过,而且演过,这样的经历,对他掌握现代戏剧的编剧技巧很有帮助。1933年,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他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易卜生》,写作这篇英文论文时,曹禺主要参考了萧伯纳的《论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在这一年,曹禺一边构思他关于易卜生的论文,一边开始创作他的成名作《雷雨》。有人指出,在情节结构上,《雷雨》表现的乱伦悲剧与易卜生的剧作《群鬼》相似。曹禺并不否认他的戏剧受到易卜生戏剧的影响,但是当有人暗示他的戏剧不过是仿作时,曹禺很不高兴,他说,“我是我自己———个渺小的自己:我不能窥探这些大师的艰深,犹如黑夜的甲虫想像不来白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