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韩少功思想中的“荒原意识”.docVIP

【毕业论文】浅析韩少功思想中的“荒原意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析韩少功思想中的“荒原意识” 【作者】杨 小 艺 【关键词】韩少功??怀疑??荒原意识??理想者??坚持 【指导老师】杨 爱 平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荒原”,具有何其苍凉的意味,了无人烟,无声无息。所有“生”的痕迹都已渺茫,腐亡的浓重阴影弥漫四野。不说身临其境,只是一想到它,就会觉得压抑,心中充满颓靡的悲凉,无根的空虚。这只是自然界的“荒原”景象,已经使人毛骨悚然,那么更深层,更悲凉的“荒原”呢?试想,假设当你面对中国“文革”这个浩劫时代苍白的文化和老百姓极端艰难困苦的生活时;面对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舶来文化疯狂涌入,龙蛇混杂的信息把人们压抑已久的心灵冲撞得忘记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在哪里时;面对如今文学渐渐被现实浸泡得纸醉金迷,整个文坛呈现出商业化时,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或者逃得远远的,将责任推卸一空,或者冷眼旁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洒脱”,从主观上把这浓浓的苍凉感驱赶出头脑……而有人,却愿将这份无边无垠的苍凉深深地容纳在心中,许它跟随自己,历经世事的千般磨练,浓缩成一种意识——“荒原意识”:一种责任,一种承担,一份悲凉,一份伟岸。这个人就是韩少功,一位勇敢的先觉者,一位负重前行的中国作家,在任何时刻始终能保持一颗清醒而坚定的心,能用心中对理想的执着来正视这片惨淡的“荒原”状态,并努力去实践对它的改变。 “荒原意识”,就是指一颗在荒原中坚守理想的伟大心灵所体现出的苍凉而崇高的情感意识。为自己的信仰付出全部的心血,为自己,更为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民族文化状态和文化精神环境等无私的追逐着更先进,更理想的境界,但在这过程中,这份先知的睿智,这份博爱的情怀会经历太多的磨难:超过现实客观状态的更高追求,不但会被客观世界本身所排斥,还会被这个客观世界中生存已久的人们不接受。他们可悲得已经习惯落后,麻木和愚昧的神经已经被压抑得太久,已无法理解先进,适应改变。更有甚者,一边受下恩惠,一边漠视这份博爱,辱骂这份拯救。这对于仁慈的先驱是多么致命的伤害,多么心寒的刺痛!这份悲凉,压抑,颓丧与空虚,将博爱变得渺小,将施舍践踏。这犹如一个巨大的“荒原”,吞噬一切“生”的迹象,只留下一片腐亡的气息。但先驱们的伟大恰巧就在于:他们人文终极关怀的包容,大于这份无知的“荒原”。他们用理性谅解这亵渎,用感性扩大同情,并继续坚持践行在理想之路。这份忍辱负重的深厚,这份不计前嫌的包容,一路背负伤痛,一路举着明灯,照亮苍生。这就是先知者的伟岸与不朽,这就是韩少功纯粹的理想,永不放弃的追求,铭记于心,实践于身的“荒原意识”。 一 “荒原”一词引自诗歌《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全诗一共五个章节,分别是《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通过诗人的笔,我们感受到了一战后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留给我们的唯有心中的幻灭和绝望。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把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目的是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洗刷自己的灵魂。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只有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能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这就是诗人艾略特通过《荒原》要表达的“荒原意识”。 艾略特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于人的“原罪”,认为人生来本是有罪的,而拯救罪恶的方法,就是皈依宗教,重拾信仰。他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 其实,“荒原”只是本诗的一个意象。作者的最根本的意图是要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他的理想,即表达一个虔诚基督教徒的情感:这个荒芜的世界和人类需要一种皈依和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拯救,才能重生,诗末的雷声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希望。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或许他的思想显出了一种悲观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但是,在当时的背景来看,一战结束,西方国家的文化人普遍思想禁锢,多数人生活糜烂,对什么都不抱希望,整个西方世界的天空被死亡的阴云浓浓的笼罩着。宗教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它已经不能也无法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平和安宁。人们已经没有了信仰,活得孤独又凄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英国诗人艾略特写下了《荒原》一诗,带着痛苦,失望和悲伤的情感,用象征主义手法,极具批判意义的笔调,阐述了他——一个虔诚,纯粹,绝对的基督教徒的信仰。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会遭受多少的不屑,责骂,甚至污蔑。但是,他始终坚持他的信仰,宁愿接受生活的孤独,也不愿心灵上无所皈依。在我眼中,他是位执着的信徒,不光是宗教的信徒,还是自己内心的完美信徒。在他的世界里,宗教已经成了他的生命,他的一个部分。当所有人都怀疑它的时候,他确定自己的内心,依旧执着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