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幻想与现实的落差——试论爱玛的悲剧 【作者】钟文静 【关键词】幻想?现实?悲剧 【指导老师】魏 旭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继巴尔扎克之后十九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在1850年,巴尔扎克去世之后,福楼拜以《包法利夫人》确立了继承者的地位,继续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创作。从1851年9月开始,他开始写作《包法利夫人》。直到1856年才定稿,足足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包法利夫人》一出现的时候,就充分证明了它的价值。说它“在文坛上产生了类似革命的效果。”作品中强烈的批判意识导致作品一发表就收到了法国政府当局的传票,批评福楼拜这部作品“有伤风化”?、“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可见这部作品对法国当局产生多么大的震撼,从而也奠定了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这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问世,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学者及评论家们的关注。其中对《包法利夫人》爱玛的悲剧,研究颇丰。如张俊丽在《爱玛悲剧的探源》一文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和现代女性的视角构成交叉视野,从《包法利夫人》中所描绘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状况和婚姻爱情范式中探寻爱玛的悲剧原因;魏少华在《平庸中的绝望与自毁——爱玛悲剧分析》文中,从存在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其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及爱玛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和造成爱玛悲剧的深层文化内蕴;靳大力在《〈包法利夫人〉:一部理想破灭的悲剧》一文中,说爱玛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渡过的,对她而言,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令人激动的爱情,可现实世界也给了她狠狠的报复。?笔者通过资料查阅的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认为导致爱玛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她所接受的贵族教育培养了她耽于幻想、不安现状、脱离实际的性格,这是导致她悲剧的精神根源;正是这种性格,形成了她对爱情的狭隘理解和对贵族生活的盲目崇拜,也是她婚姻生活的失败的根本原因;而事实上,在爱玛婚姻悲剧的后面却隐藏着导致她悲剧的最本质原因,即残酷的资产阶级社会。笔者希望通过对《包法利夫人》悲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成因,以期可以丰富相关研究的成果。本文主要从性格、婚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爱玛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导致其悲剧的成因。一、性格悲剧年轻时候的贵族教育,培养了爱玛游手好闲的作风,而耽于幻想、不安现状、脱离实际的性格也由此应运而生,这是这个地位与身份极不相称的包法利夫人发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少时的爱玛,由于父亲英明而长远的目光,以及颇丰的家资,在修道院里接受教会学习,使得这个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豆蔻年华的她,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影响、宗教布道和宗教音乐的渲染下,灌给她满脑子诗情画意,使得原本就性情热烈,想像丰富的小姑娘“过惯了宁静的生活反而想去尝尝动荡的滋味,”[1](P35)就连福楼拜也这样直接说:“浪漫主义的忧郁,回应大地和永生,发出嘹亮的哭诉,她头几回听了,十分入神!”。“她爱大海,是因为它有波涛起伏,她爱青翠的树木,爱的是它们疏疏落落地点缀杂断垣残壁之间”?[1](P35)。她必须从事物中得到一种切身利益,“凡是无法使她的心灵即刻得到滋养的东西,就是没用的,就是可以置之不顾的,”?[1](P35)正因为天性的多愁善感远在艺术爱好之上,所以她寻找的是情绪,而并非风景。什么风啊,树林啊,月下小艇、林中夜莺,什么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的骑士,这一整套思想感情和爱玛的现实生活以及身世背景相隔十万八千里。这样的培养,只能使她沉浸在虚无缥缈的爱情幻想之中,使她迷离在生命的原始感知状态,这只不过是在为爱玛编织一张网,一张束缚了她一生的网。??爱玛是一个佃农的女儿,一个准地主的女儿。地主阶级向往着复辟时代大革命后贵族式的生活,那种耀武扬威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这些必须脚踏实地生活的人们。为了过上他们向往的那种生活,于是把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学校看着是一个准备子女进入贵族生活的现成机会。对于这个读过《保罗与薇吉妮》,梦见过“毛竹小屋,黑人多曼戈,狗菲岱尔,特别是有个好心的小哥哥”[1](P34)的人来讲,对于修道院是保留感情的,更何况“她初进修道院,全然没有感到沉闷乏味,只觉得很喜欢呆在那些修女们之间,”?[1](P34)至于那个“老姑娘”,她是大革命摧毁的一个世家的后裔,有大主教保护,这是很吸引爱玛的。当她接触到书本的时候,“轻轻的翻开精致的缎子封面,心醉神迷地凝视着一个个陌生的作者的名字,签在画幅下方的这些署名,往往都有伯爵或子爵的衔头”[1](P37),以至于她看着这些名字都惊呆了。爱玛是一个人,“她的性格,在热情浪漫中间透出一股讲求实际的意味”,“爱教堂是爱里面的花儿,爱音乐是爱抒情歌曲的词儿,爱文学是爱使人心潮澎湃的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