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经络理论在中医推拿腹诊中的重要性
潘瑶,于天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目的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方
面,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腹诊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中的
一朵奇葩。《灵枢·本脏》有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推拿在临床与腹诊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方法本文基于文献整理,以经络理论为纲,旨在阐明经络与腹诊的联系,使腹诊在中医
.推拿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字:中医推拿;腹诊;经络
腹诊是祖国传统医学中较早的一种诊疗方法,是医者运用望、闻、问、切等诊察手段来诊察患者胸腹
部的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变化,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中医推拿之所以较其他疗法重视腹部检查,是因为推
拿按摩的主要部位也在腹部,医者首先接触的是腹部。
腹诊疗法最早见于见于《内经》《难经》,它们阐明了腹诊的方法原理、理论基础及部分疾病的诊断。
《伤寒论》将腹诊与方药结合运用于临床,它将腹诊与辩证施治结合,为中医腹诊开创了基本体系。《伤
寒论》云:“腹者生之本也。故百病以此为根,是以诊病必候腹。”《通俗伤寒论》云:“胸腹为五脏六腑之
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日腹诊。”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灵枢·经脉》云:“经脉
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的循行及联络内部脏腑均与胸腹
部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经络理论也是腹诊疗法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一循行于胸腹内外且胸腹体表有腧穴分布的正经
(一)足少阴肾经
从脊内分出,由会阴上经腹(正中线旁开五分),走胸(正中线旁二寸)止于俞府穴;行于胸腹内“其
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足阳明胃经
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正中线旁开四寸)下行,挟脐(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即气
冲穴);行于胸腹内者“入缺盆,下肠属胃络脾;……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灵
枢·经脉》)。
(三)足太阴脾经
经腹(正中线旁开四寸)至胸(正中线旁开六寸)之周荣穴,又从腹哀穴处分出,向外上方行至腋,再
折向后下方至腋下大包穴;行于胸腹内者,从腹哀穴处“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其支者,复从胃,别
上膈,注心中”(《灵枢·经脉》)。
(四)手太阴肺经
从体内出外循经胸部外上方(中府穴);行于胸腹内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灵枢·经脉》)。
(五)足厥阴肝经
15
绕阴器,至小腹,向外上方行至十一肋端;其行于胸腹内者“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
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六)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行于胸腹内,“其支者,……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
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灵枢·经脉》)。
(七)手厥阴心包经
从胸中分出至腋下三十处(天池穴),其行于胸腹内者“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灵
枢·经脉》)。
与上述七条经脉相关病候:
《素问·藏气法时论》日:“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肾病者,腹大胫肿,……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
二循行于胸腹内而胸腹胁肋处无腧穴分布的正经
(一)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二)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
下出腋下”
(三)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 ……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四)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 ……其直者,……络肾属膀胱”
(五)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
与上述五条经脉相关病候: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