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联盟框架下的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变迁研究.pdfVIP

倡导联盟框架下的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变迁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内部资料。支持编辑复制!!!

倡导联盟框架下的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变迁研究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保罗·A·萨巴蒂尔和汉克·C·简金斯—史密斯提 出了倡导联盟框架理论。框架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政策科学界的巨大关注。他 不仅仅是对当时主导政策研究的阶段启发法的一种突破和替代,而且从政策子 系统的联盟成员和自下而上的角度对当时的政策过程理论提出了挑战。 倡导联盟框架将联盟成员的核心价值作为理论的中心,同时将外部影响力 的作用视为政策变迁的主要变量。尽管框架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遭到各界的质 疑和批评,但通过作者和其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正像他所研究的对象一样, 理论本身得到了不断的变迁和改进。同时,框架从美国的环境、能源领域向世 界各国的更广泛领域延伸,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案例日渐丰富。 但是,倡导联盟框架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仍旧很有限,在其自身所提倡的 价值信仰占主导地位的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处在初步开发的阶段。这两个问题成 为理论普遍化过程中的巨大挑战,需要世界各国的学者的积极参与。 本文将尝试以倡导联盟框架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同时应用于发展中国 家——中国和价值主导性政策问题——艾滋病防治政策两个较少涉及的领域。 描述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变迁过程中,政策子系统中联盟的基本情况和联盟成 员的深层信仰体系。通过对政策子系统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的分析,探讨倡 导联盟框架中政策变迁的因变量在中国的适用性。 同时,在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倡导联盟的“信仰体系敏感度光 谱”这一原创性发现。发展了联盟因素的分析,通过构建联盟信仰体系敏感度 光谱来清晰描述政策变迁的过程,从根本上解释政策变迁的原因。最终,改进 和发展倡导联盟框架的理论,并构建产生于中国背景下的新政策变迁倡导联盟 框架。 关键词:倡导联盟框架 政策执行 联盟信仰体系敏感度光谱 1 倡导联盟框架下的中国艾滋病防治政策变迁研究 Abstract In the Mid-term of 1980, Paul A.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 establishe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Since then, it seized the attention of policy science researchers for years. It not only substitute “the stages heuristic” which dominated the policy study field then, but also challenge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view of coalition members and bottom-up.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centralizes the coal value of coalition members, as well as considers the external influence as the major dependent variable of the policy change. Although the Framework has been doubted and criticized by almost 30 years, as the Framework’s study object itself, the theory has grown up a lot since its birth. At the same time, its application has extended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energy field in U.S. to other research fields in various countries wi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