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个人观探析(1919-1939).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签名: 孟永 导师签名:游国立 日期:2009 年5 月2 日 论文摘要 从 1919 年开始,先前的“个人”至上逐渐隐遁入“阶级”话语,此时个人 隐入阶级是现实急需,是现象到现象的转换。到二十年代中期以瞿秋白为代表 的理论家完成了理论上予以论述,奠定了个人隐入阶级的哲学基础。五卅运动、 大革命的失败更强化了阶级观念。但阶级与个人关系的完整理论论证、以及站 在个人自身的角度自己如何主动完成阶级意识的改造,彻底使自己走入先进的 阶级这一任务是由刘少奇完成的,即他的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个人观的基本定型。在本文中,笔者讨论了三个话题。第一,探 讨“个人”在五四之后是如何隐入“阶级”的,叙述过程,并试着分析其原因; 第二,在隐入阶级之后,个人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第三,在阶级视野之下,个 人为什么必然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在近现代的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作为外来的现代观念首先是一种救亡的形 式,个人观念成为近代思想家构筑民族国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超越“民 族国家”的动员形式之后,“阶级”成为一个有效的替代物。在阶级中,个人首 先是“阶级的一份子”,再作为“阶级的一份子”而成为道德主体。但在这里, 道德被理解为自我对于他者的责任,是带着“为…而献身”的承诺进入日常生 活的。个人内在地被卷入到团体生活中:道德成为规训,个人则被隐匿。 但如今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需要明确:确立个人的权利主体 地位,使个人从道德义务的主体变为现代社会的权利主体,才是建立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个人观;阶级;唯物主义;革命道德;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 Abstract From the year 1919 on, “individual” that was in the palmy days in the past about few years had been gradually blotted out by “class”. It was the realistic need which brought about this phenomenon. The theorist of the CPC, Qu Qiubai establishe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n the first years of 1920s. The idea of “class” was strengthened by the May 30th Movement (1925) and the failure of Great Revolution(1927). And the task that making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lass” was completed by Liu Shaoqi. His works ON Self-cultiv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 marked that the idea of individual of the CPC had basically taken shape. In this article, I discussed three questions. First , how “individual” that was in the palmy days in the past about few years had been gradually blotted out by “class”. Second, what was “individual” in a state of after it was enveloped. Third, why was “individu

文档评论(0)

文献大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