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际贸易政策视角下的知识产权制度
安佰生(
【内容摘要】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理论上一直存在争议。从贸易的角度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十九世纪曾被视同为与关税类似的贸易保护工具,也被视为应对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的国际竞争工具。在当前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讨论中,应该确保一个通畅、有效的讨论机制,以便反应相关各方关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诉求,防止利益集团的不当影响。
【关键词】知识产权 国际贸易 利益集团 治理
Abstract
There have always been great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g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PR protection had been taken as protectionist measures like tariffs. It has also been taken as competitive tools against countries with strong manufacturing capacities. In the current discuss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PR regime, an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flow is warranted in order to reflect various policy requests, rather than subject to the undue influence of interests groups.
Key words IPR trade interest group governance
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创新激励存在争议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直处于理论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批判,和政策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矛盾中。早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源于各种不同的理论认识或现实选择。如早起欧洲各国出于吸引工匠的原因建立专利保护制度,或作为皇室特权授予专利持有者特许经营权。后来,知识产权保护逐渐理论化。出现法哲学意义上的自然权利说、劳动价值说、实用的工具主义说等等。但相关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一直没有在总体上认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者说,即便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给予基本认同,但同时一直告知政策界警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诸多负面效应,如对稀缺资源配置的扭曲等。比如,德国经济学家在1863年年会上,以“压倒多数的”的票通过决议:“考虑到专利阻碍而不是促进发明;它们阻碍了有用发明的快速、广泛的应用;总体上看它们对发明人自身带来的损害大于利益,因此是极具欺骗性的补偿方式,德国经济学全会认为:发明专利对共同福祉是有害的。”
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教授马克卢普(Machlup)1958年在给美国国会提供的研究报告,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早起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做出了如下的政策建议:“如果不知道一个制度‘在总体上——相对于其某些特征’是好还是坏,那么最保险的‘政策结论’就是‘糊弄完事’——如果它已经长期存在,那就让它存在;如果以前没有,那么无需建立。就目前我们对专利制度的经济影响的认识而言,无论是在没有专利制度的情况下建议建立该制度,还是在存在该制度已经很长时间的情况下建议废除它,都是不负责任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学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基于信息外部性特征、从创新激励的实用角度,论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开始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基本经济学观点。不过学界对这一观点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连该观点的提出者诺德豪斯(Naudhouse)本人也承认,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分析,只是基于单个企业的静态分析,而对于创新世界中的多企业、动态现实而言,该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学模型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简单, 是一种“纯理论”, 只具有建议的性质。巴泽尔(Bazel)、斯蒂格利茨(Stiglitz)等学者则针对多企业、动态的市场现实,指出竞争本身为创新提供了激励,而专利保护制度、特别是其“赢者全得”转了授予特征迫使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加大投入、提前研发。这均导致私人部门研发激励过度的倾向,从而导致稀缺资源配置的低效。近年来,基于对累积技术创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还是提出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际上可能阻碍技术进步。
尽管在理论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争议,但在政策实践中,除十九世纪中期的反专利运动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专利滥用的反垄断政策抬头期间的较短时间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总体上一路飙升。
在国际层面,在一片争议和较量中,乌拉圭回合谈判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纳入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