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88 · 广西民族研究 2008年第4期 (总第 94期)
论侗族 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罗康隆 王 秀
摘【 要】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
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
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
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关键词】侗族;生态智慧;生态安全;文化一生态
作【 者】罗康隆,民族学博士,人类学博士后,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省
民族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秀,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C912.4;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08)04—0083—
006
On theValueoftheDongFolkW isdom
toMaintain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
LuoKanglong,W angXiu
Abstract:TheDongresidents,whichliveintheadjacentareaofGuizhou,GuangxiandHunna,re
thesametoHartresidents.Theyallrelyonplantingriceatfixedfieldsforaliving.However,theDongs
wentthroughadifferenthistorycoursewiththeHans,andtheecologicalenvironmentwasalsodifferent
withtheHanareas,sotheDo ngsformeditsownuniquesurvivalphilosophyinitstraditionalculture,nad
has ledtosomeecologicaladaptationwaysandinitiativeswhichhavethechraacteristicsoftheDongs.M —
terlong.term run—in,Do ngs’traditionalculturehasbeen effectivelyachievedto liveinharmonywith
theirenvironmentandeffectivelymaintained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
Keywords:theDongs;eoclogicalwisdom ;ecologicalsecurity;culture—ecology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南方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袭击,给中国南
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牵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干扰了中国南方的社会
和谐和稳定。枯水季节和年份,又会造成长江干流持续断航,珠江流域持续干旱,而珠江三角洲和
长江三角洲又会面临地基沉降和海水倒灌的威胁。若不稳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淡水资源补给,
上述各种灾变必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给国家的生态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时至今 日,中国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包括气象专家、水文专家、农学专家和地理专家,都把上
述各种灾变不加区别的归咎于 自然,而没有注意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上述各类 自然灾害的推波助澜作
用,更不愿意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寻求消灾、减灾的对策。 目前,国家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
力,兴建了各种水利防洪工程 ,也严厉地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但这些政策只能视为应急的治标之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89 ·
策 ,而绝非治本之方 。
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其在特定区域的再生能力受众多 自然因素的综合制约,但大致呈一个
相对稳定的常数,即使把全球变暖的因素考虑进去,在可以预
文档评论(0)